一上2-3《用手来测量》教学反思

蓝小姐
创建于2023-12-21
阅读 136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一、教材解析

在前两课中,学生已经对物体的外部特征(大小、距离)进行了比较,但还未设计用测量数据比较。在这一课中将通过使用非标准单位“拃”,测量课桌的长度和高度。

本课主要设计两个环节:

1.    用手测量学生活动手册的长度

2.    用手测量桌子的高度

二、教学过程

1.    聚焦

本课以“科里亚的木匣子”故事导入,学生们知道科里亚是利用脚来测量,除了脚,我们的身体还有哪些部位可以用来测量呢?学生们自由讨论。能说出用手来测量,引入本课课题。

2.    探索:测量学生活动手册的长度

初步感受“拃”,怎么用手来测量呢?孩子们拿出自己的小手,比划测量的方法。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不能正确的测量出来。甚至是错误的测量方法,我是提前播放了一个微课,并指出可能出现的错误的测量方法。

02:26

明确活动手册的起点和终点,学生尝试测出活动手册的长度。有些同学为了显示自己的活动手册长,报出了一些差距比较大的测量结果。在这里正好告诉他们,科学的测量要的是真实的数据。在以后科学实验数据测量都要遵循客观事实这一原则。

增加一个环节,谈谈测量的感受。孩子们会指出同桌测量时候一拃和一拃之间没有紧紧相连。讨论解决的办法,有孩子能说出做个记号。为后面测量桌子的 高度做好铺垫。

3.    探索:测量桌子的高度

活动手册的长度测出来了,桌子的高度怎么测呢?我们的桌子高度还不是一个平面。学生联想到上一节课用纸带测量青蛙跳得多远,提到用纸带先测出来。请同学们自己讨论测量的步骤。

(1)匹配一条测量纸带,提前孩子确定起点和终点,保持和桌子的高度一致

(2)预测桌子的高度有几拃。对比自己的手和匹配的纸带的长度(预测也要有一定的依据,不能随意的预测,一年级孩子对高度的预测是有困难的。说出来的数据差距特别大,本课特意设置在匹配纸带之后,让孩子把这个高度转化成长度,并用自己的手一拃对着纸带比划,学生更容易预测)

(3)学生测量纸带前要说明在纸带上画线做记号。并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4)  展示纸带,观察测量结果

4.研讨

教师提问:我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吗?你是如何知道的?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孩子们头脑风暴说出了很多原因。大多孩子都很认同手指的长短不同是主要原因。

三、爱牛材料

本课材料包里有纸带和剪刀还有彩笔。材料充足,用起来也很方便。

阅读 136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