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青海省中小学教研课题成果总结展示
岁月更迭、四季轮回,十二月的美好悄然而至。2023年12月12日上午,全省中小学教研员、各单位负责教师发展的主任、各类课题负责人汇聚海湖中学参加了由青海省中小学教学研究与教师发展中心主办的2021年青海省中小学教研课题成果总结展示活动,本工作室成员雷晓娜、温艳玲、张晓燕、谢奎作为工作室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本次活动的内容精彩纷呈,令与会教师受益匪浅。在活动中,大家认真观摩和学习优秀课题组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助力工作室成员研究能力的提升,为今后工作室扎实开展教学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此次活动由青海省中小学教学研究与教师发展中心汪小惠老师主持,张建国主任致开幕词。张主任强调2021年全省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取得的成果是我省教师队伍教学研究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体现,本次2021年青海省中小学教研课题成果总结展示活动的举办,旨在总结前期的成功经验,全省课题组成员通过几个重点课题的分享学习,促进共同提高,不断提升我省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进一步助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全省教师从教学实践角度出发,做好做实研究的同时,将成果进行区域内活动或跨区域推广,让研究成果促进教育教学,让研究成果在全省中小学落地。
活动伊始,与会教师听取的全省重点课题是由西宁市城东区教育局教研室崔洪喜主任主持的《基于大数据循证改进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崔主任的课题团队运用两年的时间,在全区18所学校进行了数据统计研究,对一百多名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数据分析,通过采样数据与常模数据的对比,运用记号体编码体课堂分析法促进课堂教学行为整体改进,通过对教师的课堂进行干预,建立大数据赋能“听-评-研-导”教研模式,提炼了校本循证教研模式并在全区推广应用。在专题汇报中,城东区部分小学参与教师,也分享了课题研究过程中打造的对比课例,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将近三十年工龄的老教师,通过数据干预的课堂和传统课堂对比发言,感受到大数据循证改进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效果。
接下来是西宁市第十二中学吕明老师主持的《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研究成果转化的实施路径》的课题汇报。在汇报中,吕老师详细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初衷,并分享了全部的课题成果凝练。运用跨学校进行成果转化的方式,在西宁市海湖中学将体育大课间进行实践,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接下来的观摩活动中,工作室成员认真观摩了课题研究带来的成果转化,正如海湖中学校长介绍,在体育大课间中,结合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课题研究成果,将跑步、Tabatha健身舞蹈、排球专项技能、跳绳、实心球等多项目有机结合,形成一套分段式多样化大课间活动,并构建“微赛事单元”和“赛季制”竞赛模式,切实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为全面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助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本次活动中,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严生清副校长详细介绍了重点课题《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反战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详尽阐述了五育并举下的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方向。主持人在成果培育效果方面,运用师范大学小、初、高不同方面的9个案例,解释了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呈现了课题研究成果在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实践。
活动最后,参加本次活动的专家陈振宁教授,刘海义副院长和吴登文主任对三项课题进行了现场点评,肯定了全省课题成果的同时,也提出了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改善方案。青海省中小学教学研究与教师发展中心王娜主任做最后的总结。王主任强调,课题研究结题是结束,也是开始,期望结题的课题组在继续课题研究的同时,积极进行成果转化,让课题的研究成果运用于实践,可以采用分片区、跨区域的方式进行。课题研究受益的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最终受益的是学生。期望全省教师在教学研究领域继续发光发热,发挥“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辐射作用,持续进行教学研究。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更希望全省各市州教师在新课标落地的当下,积极研究,将新的教学理念落地,让青海教育事业蒸蒸日上。
工作室成员表示此次活动使他们受益匪浅,既开阔了眼界,也为接下来工作室进行扎实有效的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相信在未来,工作室成员会在主持人郭彦芝老师的带领下,不断提升个人专业素养,研学践悟,深学笃行,做好工作室课题研究及其他研修工作,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促进团队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为西宁市英语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贡献力量。
供稿:郭彦芝高中英语名师工作室 张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