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政治家朱方增印石在海盐首次发现
胡根良
好多年前,接触到一些老石印章,有两枚不起眼的小印章,初看印文不太显目,边款倒很有味道,也很雅致,分别是:世在有意无意之间,为人居不即不离之际处,落款题跋为庚戊自铭,印文为一朱方增印,二舫虹,见图2、3。另有二枚印石印文,分别为:朱方增、虹舫,见图1、4,图1印石边款:己己烁日雪□□克明。图4印石边款:后学冯项辉呈。印文及边款均见图与拓片。
上四印石单位规格分别为厘米:,1.1X2X3.6 1.4X1.4X2.5 1.1X1.4X2.5 0.6X1.4X2.4
印石拓片
印章石质一般,大小不一,总体小印,大的才一寸,小的如钮扣指甲样大小,印石系福建寿山、浙江临安之石。
朱方增,为何人?海盐近代历史上任职最长、职位最大的文官,清朝政治家,授诰光禄大夫,也是海盐历史上唯一状元朱昌颐的叔叔,朱昌颐考取功名受其叔叔朱方增多年的教育督导影响,于道光5年(1825)殿试一甲一名状元。据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朱希祖及海盐朱氏人文》一书中所记载,尚胥里朱氏十九世孙朱方增,字寿川,号虹舫,又号慎庵、郡增,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生,道光十年(1830)卒。清朝政治人物,嘉庆六年(1801)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嘉庆七年(1802)授职编修、后历任国史馆总篡修管、会典馆总篡修官、文渊阁校理、懋勤殿编、云南副主考官、会试同考官、广西学政、江苏学政。道光四年(1824)大考,钦取一等一名,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加三级,充分渊阁直阁事。道光六年(1826)拨贡朝考阅卷大臣。道光九年(1829),朝考并考官学教习阅卷大臣。诰授光禄大夫,国史有传。编纂《石渠宝笈》、《秘殿珠林》。著有《从政观法录》30卷,喜刻印,有求闻过斋诗文各集若干卷。
这四方印石,再现在海盐尚胥里朱氏族内。由海盐尚胥里朱氏龙沙公支第二十世孙朱昌泰之子朱静候先生所收藏,其中收藏一枚清张燕昌“敝扫自享”,由其朱氏后裔二十二世孙朱永镜先生于上世纪已捐赠海盐县博物馆所藏,见敝扫自享拓片。
(1986版海盐县志)
这几枚小小印石,折射出海盐朱氏后裔历史上人才辈出,文化光大,象文史大家朱希祖、朱偰父子、状元朱昌颐、举人朱文佩、进士朱方增、朱丙寿等等。这一切都说明了海盐朱氏不仅在家族中孕育了众多的英才,也充分体现了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些优秀的人物,无疑为海盐朱氏这个地方名门望族增添了更多的光彩和荣誉。
朱方增为官在清朝中晚期,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近二十九年。从海盐朱氏后裔朱学范先生提供的海盐尚胥里朱氏家谱,在15卷记载了朱方增家谱:
3卷记载了虹舫公像赞:
6卷记载了虹舫公家传:
朱学范先生考证提供:朱昌颐受两位叔叔的影响,发奋读书,道光五年(1825)终于殿试一甲一名。
嘉庆三年,秋天,朱昌颐叔叔朱文珮(原名孙垣,号小珊)中举人。嘉庆五年(1800),朱昌颐的另一位叔叔朱方增也于恩科中举人,次年联捷进士,入翰林院编修。于是海盐尚胥里朱氏,门第渐大。朱昌颐受两位叔叔的影响,愈加勤奋。十八岁求学于萍乡刘凤诰(号金门),以第八名入郡庠,补博士弟子员。
嘉庆十九年(1814)春,朱昌颐以膺海盐县学拨贡生身份,随叔叔朱文珮北上进京。七月,朝考一等第六名,复试一等第三名,引见以七品小京官用,分户部派云南兼广西司学习行走。
道光四年(1824)八月,叔叔朱方增大考一等一名,由翰林院侍讲学士升内部学士兼礼部侍郎衔。这年冬,朱昌颐考取军机章京,因回避大员子弟,扣未引见。道光五年将题补主事。这一年为乙酉科,朱昌颐35岁,他认为这一科如不中举,此身遂无科第之分了。于是更加勤奋学习,并参加了当年的秋闱。及至榜发,朱昌颐中顺天乡试第八十五名举人。
道光五年(1825)春闱,朱昌颐中式第十二名,复试一等第二名。殿试时,在进呈的十张卷中,朱昌颐排在第九。道光皇帝阅卷后,将朱昌颐卷特擢一甲一名,授职翰林院修撰。次日,命与一甲二名、时任文渊阁大学士贾筠堂分书折扇十柄。完成后,道光皇帝特赏纱缎荷包,此事为前后科第未有之事。
道光十年(1830)十二月,朱昌颐叔叔朱方增在京去世,遗物中除书史外,别无他物。朱方增未有子嗣,只留继室遗腹子。朱昌颐如丧父亲般为叔叔办理丧事,接待吊者,一切如礼。次年二月,朱昌颐的堂弟朱秉衡出生,即朱方增遗腹子。朱昌颐被降级调用未授官职后,断了廉俸,加上朱方增丧事,家境日窘。八月,朱昌颐奉朱方增灵柩及眷属由水路归盐,至十二月抵海盐,并为之析产分居,觅地厝葬。朱方增继室沈夫人青年守节,勤俭操家,每岁能节用增产,渐有余资。朱昌颐深为敬佩,肩上的担子也卸了下来。
《朱状元日记手稿》
据上朱氏族谱及《朱状元日记手稿》记载,朱昌颐状元深受两位叔叔影响,加上这次新发现朱方增先贤四枚印石,从这些大量可阅历史痕迹看朱方增为代表的海盐朱氏家族一代一代为人处事方式,今天我们将其置于历史背景下,看到了它如何折射出人生。在清朝时期,朱方增以官场上的自重、为官的歉意、清廉克守和正气为特点,深得朝廷重用。他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成为了家族和社会的典范,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这些印石不仅代表了朱方增个人的品质和价值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官员的要求和期待。通过阅读这些印石的内容和题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朱方增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以及他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氛围。这些信息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朱方增的认知,也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了关于如何为官处事的深刻启示。
看其一,我们可以看到堂堂朝廷的文官,政治家,对印石的喜爱。然后这些印石却小得可怜,大的不过一寸,小的与指甲相仿。尽管如此,这些印石仍然能够反映出朝廷内外的大教育家,考官、阅卷大臣,学政,编修总篡,典馆(历史)总篡的形象,大人物与小印章,更能透视出清廉为官,正气为人的品质。
其二,我们可以看到三朝元老、光禄大夫朱方增在京去世,他的遗物中除了书史外,别无他物。状元日记记载,由族侄朱昌颐办理丧事,族侄额外承重,可见先贤前辈家境日窘,生前一个穷大夫。
其三,我们可以看到朱方增在两枚印章边款上刻有自铭词名:”为人居不即不离之际处,世在有意无意之间“。这可能是朱方增先贤一辈子装在心底里的“座右铭”,是他为人处事为官的准则,也是坦荡胸怀的法宝。长期为国家贡献的基石。刻上印石,值得铭记称道。
其四,我们可再把朱方增小印石自铭句,放大三倍,作些欣赏。见放大图。
朱方增小印石自铭句放大图
文句内涵丰富,字字方方正正,凌角分明,意义通达,引导人生。可以不同联想,两句相连相关又不同,人自心头大不同。印石拓片时,西冷印社管琳先生,取出嘉兴古今印人录,第三十五页,朱方增,号虹舫,海盐人,嘉庆六年进士。有《求闻过斋诗钞》。《广印人传》,喜刻印。管琳说,把方增印鉴留下纪念,字刻得好,其词句更好。我接句,那么,印为什么这么小,印石质量那么差,名气那么大,管琳老师笑着,我揣摩可能朝代不同吧?
参考文献:
1、朱学范先生《三千页朱氏族谱,一千年朱氏家史》一文。
2、朱昌颐状元日记。
3、86年版海盐县志
4、嘉兴古今印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