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pss.ivwen.com/cdn/adetail/img/1.6089e36.png)
![](http://epss.ivwen.com/cdn/adetail/img/3.b631651.png)
三天的学习今天告一段落,在返程的车上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脑海里重播着老师们上课的片段和热情,于是拿起手机还是决定记录一下吧。
首先很感谢领导们给与的这次机会,让我再次重返音乐课堂。有幸走出家门,才看到世界如此多彩斑斓,打开了眼界和见识。再次感恩人教社、专家及授课的老师们,三天的洗礼好多灵感被激发、被触动、被开启,让我枯竭的能量再次被点燃。激发我的思考和后续将会产生的化学反应仍然在持续。这次活动流程安排的非常合理得当、温馨、体贴、有创意。一千多人的会议有条不紊,一来就给每位老师安排专业摄影师拍照,还选择了当下最流行的“照片直播”,让到场的每位老师都可以留下这弥足珍贵的时光。在课堂衔接的间隙,还安排了快闪,桌子舞等等在紧张和快节奏的学习中处处都是惊喜。
![](http://epss.ivwen.com/cdn/adetail/img/1.6089e36.png)
![](http://epss.ivwen.com/cdn/adetail/img/3.b631651.png)
活动第一天上午聆听了原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教授对人教版新教材的解读,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说:以前我们总是选择从零基础开始,而这次我们想让音乐课体系化,让所有孩子都突破零基础循环,我们已经来到了新世纪,数字化的时代我们不能再用以前的标准来要求现在的孩子。唱奏一体化的教育,才能真正做到一个都不能少。19大报告已经提出对美育的高度重视,教育公平,而义务教育就是教育公平的具体举措,所有的学科从义务教育到所有教育的完成,孩子们都可以接受高等教育,音乐学科也应该如此。音乐作为天然的情绪管理工具,音乐老师应该利用好它,从而超越音乐课堂,将音乐真正介入孩子的生活,情绪管理音乐以及行为管理。他还强调老师只是引导者,更多的要交给学生,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情愿给他们听10首同类的音乐让他们感受,而不强求让学生在一段作品中跟着教师的讲解和思维去接受老师本身固定的理解。因为音乐本就该不被定义。
聆听了两天22堂课,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音乐的课堂从不缺乏激情和创作。所以教师的自身素养和专业知识必须扎实,也许你是舞蹈专业,但音乐课堂上你必须提升自己的综合修养,比如增加自己其他的专业技能,钢伴,戏曲,理论知识,合唱知识等等的巩固和落实。只有自己知识点牢固才有底气在课堂上和学生们玩起来。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去思考,不去学习。
![](http://epss.ivwen.com/cdn/adetail/img/1.6089e36.png)
![](http://epss.ivwen.com/cdn/adetail/img/3.b631651.png)
允许课堂多样性。一定要改变固有的思维,音乐课只是听和唱。这次我看到北京市的几堂课,让我更加深思,这不就是现提倡的新课标新理念吗?学科综合,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要做到真正的融合,比如有一堂《艺术活动的心理科学》把音乐和心理学完美融合,告诉学生为什么人们在听音乐时主旋律声部最突出?为什么总是忽略其他旋律声部?这和人的心理习惯密不可分。
多给课堂可能性。作为一线教师,听到最多的就是“这种公开课只是公开课,在平常的课堂上无法实施”可我从不那么认为。听过我课的老师曾经问我,你平时的常规课也是按公开课的标准来吗?规格那么高吗?”我说,我不去研究什么是公开课模式,也不认为常规课就该是什么模式,我上课的宗旨只有一点:讲他所想,解他所惑,给他空间,让他想象,那他哪还有时间去闹。而且,把课堂交给孩子,我只负责引导,让他们来教我,这样反倒比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更轻松,更有趣。每堂课我都充满期待,今天又有什么新的“可能”发生。
![](http://epss.ivwen.com/cdn/adetail/img/1.6089e36.png)
![](http://epss.ivwen.com/cdn/adetail/img/3.b631651.png)
这次听课几节戏剧和表演类的课程,颠覆了我对音乐课的认知,原来音乐课还能这样上。以前觉得自己不是舞蹈、戏剧专业,我讲不透,不敢涉及,每到这个章节我就非常紧张,会提前搜索很多相关的知识和理论支撑。在讲的过程中生怕讲错,讲不透。可这次我发现,原来是我多虑啦,是我低估了孩子们的天性和创造力。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体,都有独属的创造力和无限的能量。我要做的就是激发他们潜在的能量,让他们的能量在课堂上爆发,回过头想想,我的音乐课最终目标并不是培养专业的演员或歌唱家而且让平凡的孩子多一些可能性,给喜爱的孩子和有天赋的孩子多一些专业的可能性。
音乐就应该有包容性和传承性,这次教材在选曲上也下了狠功夫。国内的,国外的,传统的,流行的都有涉及。这次还专门做了一场教材歌曲的童声合唱专场,从专场中可见歌曲更贴切现在孩子的所需,并不是一味的追求繁琐复杂,而是难易结合。在整个音乐会中的尾声放了一首耳熟能详的《红星歌》。在演出这首作品之前张莹莹主编专门强调了一句“请各位老师和教研员把心放在肚子里,我们不是一味的追求创新,我们还是坚持传承最经典的作品”。这样的选择和结合,孩子会更喜欢,也更全面的打开学生的思维和视野。让学生知道音乐不仅仅是他们平时在网络中接触的模样。
最后一天组委会是安排了16个工作坊,上午8个,下午8个,因为是同时进行,所以这也成了本次学习的最大的遗憾,无法做到全部都听,只能选择两个最感兴趣的去听。我选择了戏剧表演和奥尔夫教学。刚好是我教学中的两大块盲区。不说学的有多精吧,但至少打开了我对戏剧和奥尔夫的认知,也激起了我对戏剧和奥尔夫的好奇心。更明确了接下来自己的教学目标和研究对象就是戏剧和奥尔夫。一步一个脚印,剩下的就是回家实践啦。用张莹莹主任的话总结:教育是百年树人的大业!也是需要漫长求索才会看到回报的充满挑战之路!我们的会议无意展示或证明什么,任何理念都需要时间的验证,当然,我们对此充满信心,希望通过本次会议为大家带来一些对音乐教育的思考,我们共同努力,共同成长,并永远保存对教育的求索之心,期待再次相聚!人教音乐,永远不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