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之美,在于积蓄与勃发;教之美,在于钻研与提升。沐浴着冬日的阳光,2023年12月20日下午我校语文学科第二次教研活动如期举行。陶宁校长,刘晓丽副校长,任婕主任以及全体语文教师走进了樊建丽老师 《司马光》的课堂,进行观摩和课后研讨活动。
课例展示
《司马光》是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旨在引导学生从小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学习读懂文言文的方法,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樊老师先从课题《司马光》入手,让孩子认识复姓,引导孩子从题目中提取信息,孩子们面对老师出示的题目纷纷举手回答。
因为是初学,樊老师一开始先让同学们比较要学的这篇文章和之前我们学的现代文有什么不同。只见同学们睁大眼睛,仔细地看,认真地思考。
在学习古文前,通过樊老师的引导,孩子们对司马光有了一定的认识,老师把古文中易读错的后鼻音和翘舌音的字单独摘出来,让学生们读,力求读准确。并且把这些生字集中进行识记和书写。重点指导三个带有"手"的字-一持,登,跌。(追根溯源,字理识字)
课上樊老师把重点落在了孩子们感兴趣的朗读上。自己读,指名读,画节奏线后再读,横着读,竖着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孩子们的读书声,如泉水叮咚,又如清脆的鸟鸣,声声入耳,多么动听!课文读懂了,读美了,意思自然而然就知道了,故事自然而然就会讲了。
课上,樊老师还让学生借助插图和注释,让学生用合作探究讨论的方法完成助学单,理解课文意思,不懂的问题在小组中交流,孩子们充分发挥了学习的自主性,学习热情高涨。
整节课中,樊老师通过读出节奏、读懂意思、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让一篇小小的文言文变得妙趣横生。精彩的课堂展示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了解了文言文的基本特点。
教研分析
在教研中史红艳老师提到一篇文章之所以能入编一定是精品或经典。那么,我们让学生知道精之所以精,典之所以为典,就是我们要教的.
教学中要让自己多做换位思考,而不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先入为主,老师想着应该怎么教,怎么放,更多的是站在学生角度思考。学生怎么才能听得懂,怎样才能学得会。
主题汇报
王青老师就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开展的大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进行了汇报,并详细解读了大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思路。
王青老师在汇报中提到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本单元就对默读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带着问题默读,理解意思。这个过程应该是有层次性、循序渐进的。
结合单元整体解读,根据细化的阅读和表达学习目标,将整个单元的主要学习活动分为了五个板块:一、阅读导语页,聚焦美好品质。二、初识文言文,练习讲述故事。三、品味现代文,带着问题默读。四、向他人请教,解决实际问题。五、忆快乐往事,写清玩的过程。
王青老师说到三年级的学生要根据学情,不能往太“深”处教。更不能往“难”处教。不要在第一次出现时,就予以强调,更不要与孩子讲概念,讲 “规律”。第一次学习古文,从“趣”入手。让孩子和古文初次见面“喜相逢”。
从读懂古文到感受文言文写作特点再到复述、思辨,最后达成文以载道、文以化人,践行课标中强调的文化自信的目标。这样美妙的“初相遇”一定会让孩子对古文有一种“一见钟情”的感觉,留下终身对传统文化的美好印象。
最后王青老师提出我们如何在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中分层、分级的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怎样促进他们的思维品质、阅读素养的提升!
最后陶宁校长对年级组的课例展示及汇报分享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对大家扎扎实实做教育的工作样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夸赞老师们在精彩孩子的同时,让自身更加精彩。
同时校长也提出了期望,希望大家有心有思考,鼓励大家及时将自己的想法梳理成册。
陶校长提出专注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品质。所以我们要把这份儿与生俱来的品质呵护它,保持它,发扬他!
要把教研重点放在课程的建设,教学的设计和教师的培养上。要发现真实具体的学生从现象入手,由表及里研究他们的学习路径和学习习惯,研究如何顺应优化。如果我们不知道一个学生是怎样学习,对我们来说就永远是一个抽象的学生。所以学习最终的本质是要自主学习。
教与研携手,学与思并肩。此次教研活动为新石的语文教师相互学习、提升自我搭建了一个有力的平台,正是在这种学习与反思中、探索与交流中,让我们的教学研究更具魅力,让教研真正地服务于教学,受益于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