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促进学科核心素养有效落实,提高课堂效率,提升物理教学的研究和实践能力,津南区教师发展中心于12月20日在咸水沽第二中学举办了高中物理教研活动。
教研内容由双港中学赵红杰老师和咸水沽第二中学王灿老师的研究课——《电磁感应现象及应用》以同课异构形式展开。
12月20日的早上尤其寒冷,甚至到达了零下13度,但是挡不住老师们的热情,双港中学赵红杰老师早早的就来到了现场,开始调试设备以及准备器材。
课程的开始,赵老师展示了一个小魔术“隔空取电”来引入这节课,用电磁炉、多匝线圈、发光二极管隔空使小灯泡发光,抓住了学生的兴趣,使同学好奇,为什么小灯泡能够发光——有感应电流,进一步引发思考,感应电流是如何产生的。
并用手机软件检测出磁感应强度的变化,投屏展示检测结果,使得磁感应强度这一抽象的物理量能够呈现的非常直观,效果很震撼。
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那切割磁感线一定有感应电流吗?赵老师播放了自己制作的微课,切割不一定产生感应电流的微课,并且提问同学看到的现象,只有在线圈进入和穿出磁场的过程中有感应电流,完全在磁场中运动时没有感应电流,说明了切割磁感线不是产生感应电流的本质。产生感应电流究竟要满足什么条件呢?还需要进一步实验探究,引发同学的思考,进一步完成下面的实验。
赵老师设计的实验分别从S定、B变;S变,B定;S,B都变以及S,B都定但正对面积变化几个角度分别让学生展开实验,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是磁通量的变化才产生感应电动势进而产生感应电流。
在学科思政上赵老师重点讲述了电磁感应现象的发展历程,众多物理学家艰辛的历程,尤其是只有当时出身铁匠世家上过两年学的法拉第坚持10年经历了“试验-失败-再试验”,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至此电磁学作为一门统一的学科诞生了,是划时代的发现。激发起学生向对于物理学的学习热情以及奋发图强的意志品质。
展示手摇发电机,并提出我国的三峡大坝发电工程,每天发电量可以达到4亿千瓦时,足够电量半个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发电站,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手摇发电机,能够发光能够给手机充电甚至能作为收音机使用,使同学们耳目一新,培养学生活学活用,从生活走向物理,进而走向社会的能力。
王老师的新课引入也非常新颖,让五位同学上来做一个小游戏,看谁能把灯泡放在某个位置上能使小灯泡亮,引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好奇心,提问学生是什么使小灯泡亮的。
王老师每个小组都安排了一个机位,利用腾讯会议能够全方位的将学生的动态展示到大屏幕上,同时也使得学生不容易分神和搞小动作,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意。
王老师的实验思路也是让同学们自己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比如在拔出和插入条形磁铁的过程中观察电流表示数有哪些变化。
在课结束前王老师展示了一个非常精彩的实验,没有导线相连的手机和收音机居然能连接上并且随着螺线管的插入和拔出,收音机的音量有明显的变化,效果也是非常好。
最后教研员李老师总结了教研内容,分析了必修三新老教材的变化,选考和高考的学生都要学习这部分内容,两位老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这两节课。另外李老师提出了老师们要关注教材,关注教材的变化,认真研读课标。不要一刀切,要结合自身学校以及学生的学情去适当调整。另外课标的变化删去了两个实验,“改装电表”和“测量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但是高考依然会考察,需要掌握,需要讲也需要练。高考的三道计算题全压在了高二一年,时间紧任务重,需要调整进度安排。
双港中学周莹老师和咸水沽二中的韩永强老师,分别对课程给出了点评,从准备器材的不容易,无数次磨课到最后展现出来这么好的效果,真的下了很大的功夫,很值得学习。最终的收获也是非常大的。
编辑: 李昊哲
审阅: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