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迎诗意,教研唤灵思
十月,携一缕秋天的芬芳,凝一份教育帮扶的真情。从教研中出发,一路跋涉,寻找思想碰撞的诗意和远方;在课堂中探索,一路芬芳,收获教学的精彩和成长。
撷一束光阴,拂过心间,唯有教研的风采,沉香流年。为打造高效教学课堂,提升教师教育智慧,更新教育教学理念,2023年10月24日,民大附中陵水分校《大单元视域下初中古诗词方法类教学的实践探索》课题组开展了 《行路难》教学研讨活动。主持人丛日东老师、主备人刘珍玲老师和其他课题组成员齐聚共同参与了此次研讨活动。
主备人刘珍玲老师本在研讨过程中,对这首诗讲述自己的思路,以点教学。通过五个不同时间段的朗读,帮助学生对作者情感和诗歌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对诗的,把我两个关键点带领学生分析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体现作者怎样的情绪以及表达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在课程的最后老师们就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收获和感悟。本次教研最后老师们对诗歌讲解的关键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杨嫚老师认为《行路难》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当时李白被权贵排挤,离开长安,开始了游历生涯。这首诗表达了他在人生道路上遭遇困境时的愤懑和不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朗读,通过多次朗读感受作者的情感起伏变化。
丛日东老师发表自己的见解:诗中运用了多种意象,如“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用黄河和太行山的艰险来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难险阻,课堂上对诗中意象的重点讲解更有利于学生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姚凤仪老师认为:这首诗运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意境开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赏析诗歌的手法对学生感受古诗词也是有至关重要的帮助,这也是我们所提出教学方法中的一个关键点。
陈娇凤老师认为:在诗中作者描绘了行路过程中的艰难险阻,但诗人并未放弃,而是表达了对未来的坚定信念。这让人感受到在面对困难时,坚持和毅力是何等重要。课程学习之后应对《行路难》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环节最后可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最后,刘珍玲老师对本次研讨活动进行了总结,并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并表示通过这次研讨活动,自己对这首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教研路上寻芳菲 共研共思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