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早期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伴更多的走出家门,感受些不一样的环境、了解些不一样的事物、触摸到不一样的现实、听到不一样的声音,而不是久坐电视机前看些自己都不知道看懂了没的画面,这就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今天,我们去一个外地人常去的打卡地——杨梅竹斜街。
还没真正走进杨梅竹斜街老北京铺面的感觉就扑面而来了,立即感觉远离了高楼大厦,
明《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载有“杨梅竹斜街。”传说,此街原是一条大水沟,后逐渐盖房,取名斜街。大清乾隆十五年时的《京城全图》中,此街被标注为《杨媒斜街》。据说这是因为在这条街上,住着一个善于说媒的杨姓媒婆。就凭着一张巧舌如簧的嘴皮子,挣下了万贯家财。谐音并雅化为“杨梅竹斜街”。杨媒婆大号杨小竹,祖上也曾经是名门望族,后因家道中落,不得已落户在这条斜街上。据说,杨媒婆本人长得也是一表人才,秀外慧中,亭亭玉立。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俱佳呢。
还真是斜的(从东北向西南)!
这座楼还是个旧址,像这样的竹子发现了几处,倒应了那个“竹”字!
身处其中倒没有“斜”的感觉,青砖铺地。
民国式灰砖楼,是名扬京城的模范书局。是在民国时期“生”报社、“彝宝斋南文具店”旧址之上,由诗人、设计师、古籍和古雕版收藏家姜寻设计改造出的一家新的书局。模范一词,源自古代的活字印刷术,活字为“模”,盛器为“范”。
街两侧是鳞次栉比的各类小店,招牌各有特色,有崭新的、有做旧的、有中式的、有洋味的,值得玩味!
居然还有一对新人!穿着有点儿民国风味,祝他们百年好合!
还有猫咪,有意思的是那纸条上写着“别打扰我啊,迷瞪会儿,谢谢!”现实是没有一只是迷瞪的!可能是没到午睡时分!
还有我们,496米的、具有“文艺气质”的“斜街”就浏览完毕了,前面就是琉璃厂了,留个影儿吧。
“斜街”中间还有“喜兴胡同”、“一尺大街”(胡同)等小胡同可以走走,回忆一下儿时胡同的感觉。但总体的感觉是这“斜街”用老百姓的话说:应该在归置、归置,更干净整齐了就更凸显“文艺气质”了,当然,也许是淡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