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未来教育家行动计划”初中组研学项目的第三天。上午,学员们一行走进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教材殿堂—-人民教育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于1950年,由毛泽东同志为人民教育出版社题写社名。成立70多年来,人教社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出版导向,秉持“植根教育、服务教育、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宗旨,赓续奋斗,践行“出精品教材,育时代新人”的使命与担当。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天津教育出版社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相关领导和老师积极协调和用心设计,为学员们安排了丰富的内容,让大家沉浸式感受到中小学教科书一个多世纪以来的百年锤炼历程。
首先,大家走进的是社史馆,环顾馆内,由文字、图片、实物组成的时间链,在老师的娓娓道来中,展示了一段段浓缩的历史,聆听着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大家纷纷为人教社70余年来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瞩目成绩及一代代人教人的奋斗精神所感动。
在这里,有毛泽东同志题名“人民教育出版社”、邓小平同志题名“课程教材研究所”手迹。
2020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人民教育出版社部分离退休老同志回信,向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体同志致以亲切问候,对教材编研出版工作提出殷切期望。学员们一起学习了“回信”,同时深感“教材建设”对于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站在旧址沙盘前,我们仿佛也来到多年以前的人教社。院内,几座具有清朝、民国、当代风格的建筑混搭矗立着,在这座静静的院子里,曾有叶圣陶、魏建功、陈乐素、周建人、戴伯韬、吴伯萧、吕叔湘、朱智贤、陈元晖、张中行等一大批著名专家的身影出现。而人教社首任社长、总编辑叶圣陶先生的办公室就在院子中的七号楼二层。
我们看到周恩来总理签发人教社总编辑的任命书;看到首任社长、总编辑叶圣陶带领人教人编写新中国首套中小学教材的描述;还看到新中国第一部普及性字典《新华字典》诞生记等等。
当然还有镇馆之宝——11套义务教育教科书编写出版纪实……此间之物,一册一页、一帧一枚,如社史馆“前言”所说,“历历可览本社发展之轨迹”。
大家也在记忆中搜寻着自己和教材之间的故事。
这里有您曾经用过的教材吗?
走进叶圣陶展区,这里似乎是叶圣陶先生办公室的放大版。书桌上,叶圣陶先生曾经使用过的台灯、眼镜、放大镜、眼镜盒、毛笔、墨盘、手稿、印泥,甚至放扇子的小筐,一一按照原样放置,好像在告诉我们叶圣陶先生从没有走远。
小小的社史馆不大,走进其中却能真真切切目睹教材乾坤,我们在依依不舍中告别社史馆,走进更加厚重的中国百年中小学教科书陈列馆。
走进百年中小学教科书陈列馆,映入眼帘的是人教社收藏的数百本中国近代以来各种类型的中小学教科书,在老师的介绍中,我们也仿佛翻开了一页页教材发展史。
泛黄的纸张,一页一页连成了“线”,串起了百年教材史,诉说着一代代教材人的初心与坚守。
《蒙学读本全书》应该是我国最早的小学国文教科书,按照学生不同程度实施了分层编写教材,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
这里展出的都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图书馆特藏品,是近百年来中国中小学教科书的缩影。学林谁不起童蒙。教材折射着时代的影像,承载着树人的重任,可谓“民族国家,盛衰所系”,同时,也昭示着出书人所倾注的良苦用心和读书人须付出的勤奋努力。
中小学教科书是国家、社会、科学以及每个学子的奠基之书。通过介绍,大家更加深切感受到中小学教科书是“心”的启蒙之书,关乎人生观念的形成,维系着中华美德、民族正气的传承,体现着社会的主流文化。
中小学教科书的发展演变史是中国百年巨变史册中不可或缺的章节。今天,中华民族正在加速崛起,正在成就举世瞩目的业绩。此时此刻,我们感到:展柜里陈列的这些教科书在静静地昭示,在我们赶赴的民族复兴途中,在我们攀登的科学巅峰之下,有中小学教科书在“润物细无声”地哺育着我们一代代继任者!
最后,大家走进人教社的会议室开展座谈交流活动。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教育事业部部长沈舰作了开场发言,座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事业部主任杨跃锋主持。
杨主任向大家介绍了人教社70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承担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等重大任务,通过多年积累沉淀,形成了品牌优势、科研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
座谈主要由人教社总编室刘翠航主任作了精彩的讲话,刘主任尤其向大家介绍了第十二套义务教育教材的编写过程,让大家感受到人教社不断发扬“编研一体”的优良传统,以科研引领支撑教材高质量出版,也让我们感受到教材出版背后的故事。
刘主任介绍了第十二套教材的编写特点:
政治引领,底色鲜亮;素养导向,育人为本
中国特色,时代风采;纵横衔接,体系贯通
守正创新,实践育人;面向全体,普遍适用
设计精良,以美导善;资源完备,精准增效
最后,郑老师作了活动总结,并号召全体与会学员、作为天津教育各学科的领军教师,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研读第十二套教材的特点,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标为依据,结合学科特点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总要求,强化育人方向,做好新教材的宣传和使用工作。
下午,我们走进北京市三帆中学,开展了学访活动。
学校为我们并行安排了5节精彩的课程,大家根据学科进班听课,与老师们深度交流。
课后,开展了交流座谈活动,三帆学校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主管德育工作和初中部全面工作的陈国治校长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北京三帆学校的校本课程设计与实施。
陈校长介绍了课程设计的总体特点:五育并举动真格,开足开齐;融合实施讲实效,减负提质;巩固优势再突破,提升特色。尤其向大家毫无保留从实操层面给了大家很多可执行的建议:例如学校全面统筹课内外学习安排,每周按 5 天安排教学,依据学科特点和课程需要,在课内探索并实施长短课,长课时每节 60 分钟,短课时每节 40 分钟;课后服务覆盖周一至周五的15:30-17:30,依据学校作息时间,每节课 45 分钟或 50 分钟,优化配置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开展体育锻炼、艺术活动、科学探究、班团队活动、劳动与社会实践、学科分层指导、学科特色活动、教育专题讲座、学法指导、答疑辅导等丰富的课程和活动;学校机动时间用于集中安排劳动课程、科技文体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
最后,郑老师组织学员们交流研讨并作了总结发言,号召学员们将所学所感带入到自己的课程实践中,借鉴三帆中学的课程开发原则(以人为本、整体育人、创新引领),通过资源集聚和减量创新,开展全面、融合、有效的课程设计。
最后,在三帆中学校领导引领下,学员们走进校园特色场景中,沉浸式感受校园文化。大家在依依不舍中作别北京三帆学校,也为三天的研学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大家将以未来教育家行动计划为契机,积极学习和借鉴先进教育教学经验、优质课程教学和改革实践成果,协同开展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在学思践悟中提升自己,学以致用、蓄力远航,为天津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