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顺古镇是一个有着六百年历史的边陲小镇,始建于明朝,是著名的侨乡,老街老巷,青石板路,祠堂,牌坊均是自明清时期所建。当地汉族大多是明初到云南从事军屯和民屯的四川人、江南人、中原人的后代。
步于古镇街巷,时光仿佛倒流,宗祠和牌坊随处可见,古老的建筑诉说着历史的沧桑,牌坊上的故事让人回味无穷。雕琢精美的玉器闪烁着古人的智慧与匠心。这里,每一砖每一瓦都承载着身后的文化底蕴,让人沉醉其中,感受古镇的韵味。
双虹桥
和顺村头小河绕村而过,两座石拱桥跨河而建,形似双虹卧波,故名双虹桥,据传建于清道光年间。
两桥造型精美,桥畔绿柳成荫、红莲映日;桥下群鸭戏水,鱼翔浅底,一派高原水乡的恬美风光。
牌坊
双曲桥边还有许多座牌坊,这些牌坊有石质的、木质的,做工考究,坊上的题词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保留了中原文化的一大特征。其中一座牌坊刻有“文治光昌”四字,左右分别刻有“士和”、“民顺”,暗合“和顺”地名。牌坊背面刻的是“文人启佑”,左右分别刻有“俗美”、“风淳”。
雨洲亭
在双曲桥的那一片区域,荷花池中曲桥连接着一个飞檐翘角的白色小亭便是“雨洲亭”,这是为纪念益群中学首任校长寸树声(字雨洲)而建。
图书馆
和顺图书馆是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1924年由华侨集资兴办,以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名人大家的题词牌匾以及藏书古籍而闻名,迄今有藏书7万多册,古籍、珍本1万多册。馆内还有胡适、熊庆来、廖承志、李石曾等诸多文化大家的题字。
和顺图书馆孕育了和顺书香门户的气质及人杰地灵的美誉。
洗衣亭
沿着小河畔行走,每隔一段会有一间古朴典雅的小亭子在水边矗立,石灰岩制成的方格台子延伸至河面。“亭里捣衣声,悠悠亲人情”,据说和顺男人亦儒亦商亦农亦走四方,为了让家中的女人在洗衣时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从清光绪年间开始,逐步沿河修建了6座形态各异的洗衣亭。它是和顺最独特、最温柔,最有人情味儿的古老的公益建筑。
如果说山水园林是古镇的容颜,那么巷陌街衢就是她的经络流脉。民居依山而起,错落有致;商铺店堂,古色古香,翡翆玉器,流光溢彩;脚下石阶石板,上上下下,极具流动感。
由于和顺离缅甸才七十公里,六百多年前,由于耕地少和战乱等原因,这里的村民就开始“走夷方”,大都去缅甸做玉石生意,还有远走印度和欧美,于是又形成了西南最大的侨乡。
从人数来看,和顺古镇原著民人口一万余人,同时还有海外华侨三万多人,是云南省著名的侨乡。
当年,和顺人居国外多年,国难当头时,他们又挺身而出,倾力捐助,为开通闻名世界的滇缅公路、为抗日捐购“缅甸号”战机,倾注了他们的满腔爱国热情。令人感慨的是,直到终老,那怕千里迢迢,诸多者都魂归故里,如灿烂星辰闪烁在祖国大西南群峰。
家风文化长廊
家风文化长廊位于和顺野鸭湖畔,以讲述和顺故事,浮现古镇家风文化为思路,沿400米的长廊,错落分布二十多组精心设计创作的石雕和装置,把浓缩和顺家风文化的十八个故事,分为走夷方篇、励志篇、孝道片等十六个篇目,通过雕塑艺术形式呈现。整个家风文化长廊“一步一景、一景一故事”,成为古镇中融艺术性、观赏性、展示性和教育性功能与一体的新亮点。
总兵府
和顺古镇总兵府,原系清朝从一品大员振威将军腾越总兵张松林老宅,建于光绪末年,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光绪二十五年正月初一慈禧赐“福”、“寿”二字,寓意幅宽寿长。
马帮文化
和顺人世世代代外出闯荡,以马为工具,自古就有着马帮的传统,和顺也被称作大马帮驮来的“翡翠之乡”,由此产生了翡翠大王、棉纱大王、谷米大王等一批雄商巨贾,形成了亦商亦侨亦农亦儒的生存方式。在大马帮博物馆里,收藏的3000多件文物,展示了西南丝绸古道的历史、大马帮生活场景。
造纸厂
古镇里还藏有全国最小的造纸厂,传承600年的宣纸工艺,其特点是几百年都不会生虫,现在造出的宣纸主要是图书馆修复古籍之用。
古镇的夜色
当和顺古镇夜色降临之时,漫步在青石板路,脚步声显得格外清脆,伴随着古镇悠久历史的音符,传向远处。和顺古镇的夜色静谧、神秘,在曲幽的巷子里游走,途径任何一处大宅,都有可能是书香门第,那一刻总觉得主人睡前卧榻读书的场景栩栩如生扑面而来。古镇自古多文人、秀才、举人,也正因为如此,和顺古镇的夜晚才更加的迷人。
“远山茫苍苍,近水河悠扬,万家坡坨下,绝胜小苏杭。”——民国元老李根源先生曾在诗中这样描绘极边古镇和顺。
和顺的美,不是在一座山、一条河、一个建筑,而是把山的秀丽、河的灵气、多元的建筑风格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幅令人心醉的画卷。
这个初冬不经意间与一场魅力十足的、仙风道骨的、博古通今的“文人墨客”撞了一个满怀,他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流连忘返、不舍离去!
摄影后期:鹿鸣
文字编辑:鹿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