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学】248 李洁雄‖土壤探索之旅

席丽丽
创建于2023-12-20
阅读 39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磨课群111期,李洁雄老师带来的“土壤之旅探索”带给老师们许多思考,我们对土壤的了解还需全面细化,对单元教学的认识又多了一些,对“以题为师”的高三复习课认知更加清晰一点~…~,李老师课件精彩呈现如下,感谢李老师分享及群里老师们讨论带自己的思考。输出到课堂……

【我的困惑】:

1.单元教学如何从课标开始进行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是?

2.如何进行土壤的单元教学设计?

3.如何“以题为师”进行高三一轮复习?

【学习解惑】

1.单元教学的内涵:

单元教学是围绕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开 展的两课时以上的教学 ,其本质内涵在于 “解决知识的整合问题 ,突出核心知识 ,围绕核心知识将所有相关的知识重新进行组合 ,而非一定按照习惯的顺序呈现 ,或者以学生能力的培养 、价值观教育及其他重要素养的培养等为线 索 , 围绕某个阶段目标来整合知识 ,组织教学活动” 。

———林培英 . 精选聚焦深用 : 地理教学研究 领域若干概念辨析[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 上半月)2020(5)

2.地 理单元教学设计主线的类型

(1)地理知识主线的单元设计 

(2)地理问题主线的单元设计 

(3)地理实践主线的单元设计

3.地理实践主线单元教学设计实践—以土壤为例

4.单元教学一般思路(步骤)

(1) 立足地理实践力 (课标),确立素养导向的单元学习目标;

(2)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学情),设置引领性的单元学习主题和核心问题;

(3)依据课标及学情,设计挑战性的单元学习任务;

(4) 关注地理实践表现 ,开展持续性的单元学习评价;

(5)营造开放性学习环境 ,持续开展反思性教学改进;

【群里讨论】

1.陈国祥老师连麦

(1)建议:李老师的“土壤养护”与生态脆弱区,耕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2)概念问题

土壤与土地的区别

如:黑色土壤≠黑土;火山灰≠火山灰土

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又是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学(第5版)》,刘黎明主编

② 土壤一般是指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多孔的结构表层,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

土地和土壤二者区分,两者范畴明显不同。

a.土地是具有一定立体空间的垂直系统,是由土壤、气候、地形、岩石、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而土壤只是地球陆地表面的疏松多孔的结构表层,是土地的组成部分。

b.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土壤肥力,即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部分土地才能称之为土壤,土壤只是土地中的一部分。

c.土地有其自身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非人力可以搬动;而土壤只是土地的地表层,人力可以搬动。

(3)从三个视角解读土壤

①把土壤作为资源

A. 土壤耕种—土壤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源,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土壤人类需要合理耕作,如休耕,轮作,套种等,人类需要改良中低产田……

B. 土壤养护—施用农家肥、绿肥➕供养结合~

C.土壤功能—尤其土壤中的沼泽,具有碳汇功能,土壤碳库…【这块知识经常考,但是又缺乏深入了解!!】



湿地的碳汇功能主要是通过湿地土壤(沉积物)和植物对碳的捕获及封存来实现的,在气候稳定且没有人类干扰的情况下,相较于其他生态系统能够更长期地储存碳。湿地中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合成为自身有机质,形成植物碳库。植物死亡以后的残体可以沉积埋藏于土壤中,经过长期的腐殖化成为土壤有机碳,这是湿地具有固碳作用的主要原因。


土壤碳库包括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 SOC)和无机碳(Soil inorganic carbon, SIC)库,一般认为SIC库较为稳定,对土壤碳循环来说是个“死库”,以往研究土壤碳循环多集中在SOC的动态方面,较少考虑SIC的贡献。

②把土壤看做生态系统

我国“十四五”时期的土壤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不仅历史遗留土地污染问题的解决仍需大量的投入,而且新的土壤环境污染问题和需求仍将不断涌现。

土壤作为生态环境受到人类影响,土壤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主要🈶六大类问题【常考,尤其土壤盐渍化】

a.土地沙化     b.土壤侵蚀      c.石漠化   

d.土壤盐渍化(碱化、酸化)

e.土壤肥力下降       f.土壤污染

③把土壤作为一种承灾体

2.睿睿连麦

(1)单元教学每课时有个鲜明主题

(2)高三复习课落点在哪?

睿睿会思考会提问,她提出高三复习课“创设情境”的落脚点是什么?李老师观点见多识广,睿睿观点是提炼一类试题的做题方法与技巧,我之前会倾向于李老师,现在努力向睿睿方法的靠拢,最后经过激烈的讨论后达成共识:选用典型案例,努力创设情境,要能“入境”也必须“出境”;利用好情境,向“深”、“精”方向挖掘,形成思维路径;

(3)课堂做减法

精选典型高考试题,以高考试题创设情境,拆题解题过程中,运用知识体系,形成思维路径;典型试题作为情境,引发学生由安静→活跃,在参与思考过程中形成思维路径。比如2021年广东卷“嘉—昆—太地区汽车产业”高考题,基本需要一课时,做完本题组,再选用“类题”去检测(评价)学生是否已经学会?“以题为师”→思维路径→高考题由复杂越做越简化,越做心里越“透亮”!

当我们做完这道题、挖掘情境背后考查的原理、补充了之前教学或学习中的未知、意识到了“特殊的已知”背后的一般性存在——这时候的“醍醐灌顶”,才是高考试题让人回味无穷的本源——即考查了什么,同时又教会了什么。来自公众号“诗远遐谈”的总结!

(4)学生大脑中留下点什么?

一节课下来,合上课本,关上Ppt老师和学生大脑中能留下什么?这是多么现实又经常被我们忽略的问题!

按照这样的课堂设计“知识→知识体系→思维过程→表达”,学生有参与,有思考,印象深刻。

不止一处提到“思维路径”,前段时间群里关于“答题模板“与“思维路径”的热烈讨论,睿睿教研员的看法是:①在讨论中,学生思维过程由模糊到清晰,构建了知识体系,明白了模板不能照搬!②审题→做题→表达,没有一处离开知识的支撑,由此可见知识体系构建的重要性。对于如何构建知识体系我还是有疑问】

3.陕西—李朝阳连麦

李老师“以题为师”提到“以各版本教材为师”,如何充分利用各版本教材的素材,进行情境教学设计,这个问题也值得思考。有的老师已经入手5种版本教材。

阅读 39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