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我们有幸邀请到了顺庆区法院的罗英庭长为咱们初2023级22班的全体孩子开展了一堂题为“青春与法同行”的法制讲座,结合我们12月的诚信教育,孩子们收获满满!
首先,罗庭带我们一起学习了“法”字的演变。
古代的法字“灋”字最早见于西周金文,由水、廌、去三个部分组成,根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一书中的解释:“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 灋,偏旁为水,是因为法律如水般公平公正;“廌”,是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一种神兽,他生性正直,有着明辨是非,判断曲直的神性,古人用它进行“神明裁判”,谁要是在它面前信口雌黄,就会被他顶翻在地;“去”,离开,触不直者去之,对不公正的行为进行惩罚,有着惩恶扬善之意。这个“灋”字造得很有深意,水代表公平公正,而廌和去则分别代表审判和惩罚,说明我国古代先哲们即赋予了“灋”公平裁判,明断曲直的基本涵义,也表达了人民心底的向往,“灋”应该对任何人都公平如水,如遇不平,就应当坚决除去。
我们现在通用的“法”字,是在“灋”字的演变、隶变过程中,根据文字演变的内在规律形成的,廌字虽然被隐去,但它的象征意义仍然存在,代表着法律的公平和正义。
罗庭长还给我们展示我们有南充特色的阳光☀️果果!
在生动案例的讨论后孩子与罗庭进行别开生面的互动,孩子明白我们需要的是先从遵守学校规则走起,逐步形成遵规守法的好习惯。形成良好习惯后,在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会主动不断的提醒自己,心存敬畏心理,并不断提醒自己人要有规矩意识,不能破坏规矩。
其次,我们怎么利用法律保护法我们自己呢?罗庭还与孩子们分享了保护我们自己的话题。近年来,因为网络、手机等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校园欺凌多次走入公众的视野,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校园本应是我们学习知识、创造自我的地方,但频频出现的校园欺凌事件打破了本应属于校园的宁静。校园欺凌严重威胁学生的身心健康,轻则干扰学业、精神压抑,重则付出生命的代价。究竟什么是校园欺凌,校园欺凌的表现形式有哪些?有哪些类型?
校园欺凌不仅仅对受害者带去伤害,欺凌者、旁观者均会受到不良影响。总之,校园欺凌中无人是赢家。调查数据显示,高达78.4%的受害者因欺凌事件而对校园安全产生怀疑,51.1%的受害者认为社会黑暗,44.3%的受害者经常用恶意去揣测他人。受害者心中也会形成以暴制暴的观念,受害者整体倾向于“应当用暴力制服暴力”,甚至付诸于行动。另外,欺凌行为的频繁发生还会使学生群体中存在一种不安全感,影响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
那么我们该如何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呢?预防校园欺凌的源头一定是在同学们自身,我们大家只要都能坚决做到“三不”。
1.不做受害者。在平时生活学习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让自己变得容易成为受害者。
(1)不携带较多的钱和手机等贵重物品,不公开显露自己的财物。
(2)前往校园周边巷子拐角等校园欺凌可能多发地时尽量结伴而行。
(3)与同学友好相处,宽容、理性、平和解决矛盾,不采用过激方式。
(4)提升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平时加强身体素质训练,以便在危险的时刻进行自保。
2. 不做欺凌者。要知道欺凌行为是要负法律责任的,同学们一定不能知法犯法,毁掉自己美好的前途。
3. 不做附和者或冷眼旁观者。不要煽风点火,拒绝成为欺凌者的“帮凶”。要在能力范围内施以援手,在适当对被欺凌者表达同情和关心,帮助被欺凌者。及时向老师、家长报告,甚至报警。总而言之,同学们一定要有不伤人的教养,也要有有不被伤害的气场。
那么面对校园欺凌,如何应该怎么应对?
(一)欺凌者需学会尊重和善待他人,不以拳头大小论英雄,珍惜同学友谊,不做伤害同学的事情,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找到发泄情绪的正确方式。
(二)被欺凌者在面对欺凌时,一要保持镇定,拖延时间,寻找机会向周围师生求救;二要在校园内外尽量结伴而行,避免落单;三要及时报告,被欺凌后要及时告知老师、家长,理智解决问题,不能以暴制暴,必要时要寻求法律的保护;四要多参加校园集体活动,多结交朋友,在锻炼自身的同时收获友谊,还能保护自我。
(三)旁观学生在确保自己人身安全的情况下,为被欺凌者提供适当的帮助,寻找机会向学校老师报告情况,做到不传播谣言,不起哄,不围观。第三部分当然,面对校园欺凌,我们还可以运用法律保护我们。
快乐的时光总觉短暂,孩子在欲犹未尽中结束了这堂法制讲座。通过本堂讲座,我们明白我们学习法律可以帮助大家正确建构是非观念和善恶标准,既可以约束自己,也可以保护自己。
我们更应学会应对校园欺凌,携手抵制校园欺凌,要对校园欺凌勇敢的说不。拒绝校园欺凌,从你我做起,我们要不断的学习法律知识,向上向善,不做可恶的欺凌者;我们要不断的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自信坚毅,不做沉默的被欺凌者;我们要勇敢的对校园欺凌说不,无所畏惧,不做冷漠的旁观者,做一名诚信守法、懂法用法的南高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