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16日,全国小学数学“生问课堂”教学观摩与研讨活动在浙江省杭州市丹枫实验小学举行。为了更好解决宣恩县松坪实验小学教研之路的瓶颈,在刘家华校长的带领下一行4人远赴杭州,开启赋能学习之旅。去探索“生问课堂”之奥秘,寻觅高效课改之方向,探寻开启课改殿堂之门的金钥匙。
本次活动聚焦“生问课堂”,短暂的两天时间,安排高密度的内容,八节课、三个经验分享、五场专家评课和报告,全面呈现了各地学校和老师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所做出的思考与实践,让与会老师们受到深深的启发。
活动伊始,杭州市丹枫实验小学校长陈建华对从各地来杭的老师、专家们表达了热烈的欢迎,并介绍了关注儿童视角、基于儿童需求打造生命质感的丹枫办学理念和成绩。
专家报告
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报告中指出:作为小学一线教师要“小中见大”,把心放得大,把课堂演绎得大,把眼光放得大。教师们在教学数学过程中,要创设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能发现问题,而且有探究问题的愿望,在探究和解决问题之后有收获有发展。
课堂展示
在短暂两天活动中,来自全国各省市的八位名师呈现了八节精彩的“生问课堂”,展现了当地学校对“生问课堂”所悟真谛。
浙江杭州袁玲老师执教四年级上册《有关0的运算》一课。袁老师带领着同学们紧紧围绕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在探索与交流中解决问题,收获知识与方法。学生们在提问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知其然而后知其所以然!
河南新乡赵佳音老师执教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一课。赵老师和同学们在不断变化的学习情境中,持续探索圆面积的奥秘,学生敢想敢问敢思的精神得到了在场老师们的一致认可。
四川乐山张通樱老师执教六年级上册《再探分数化小数》一课。张老师引领孩子们在一次次的验证中深入探索分数和小数之间的关系。课堂时间有限,但分数化小数之间的探究无限,学生们的思维自疑和惊奇却在思考与探究中得到发展。
浙江海盐罗诚老师执教四年级上册《围篱笆》一课。罗老师引导学生用同样长的篱笆围菜地,在情境的变化中产生认知的冲突,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不断萌生问题,借助问题主动走向探究,深入理解知识之间的纽带,感受到提问与探究的乐趣。
浙江义乌楼雪佩老师执教《平均数》一课。楼老师直面学生的真实学情,引导学生提出指向教学重难点的关键性问题,并借助问题展开对平均数本质特征的深入探究,切实突破了平均数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
河北迁西张玉伶老师执教《植树问题》一课。张老师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在学生提出疑问后顺势而导,促使学生的思考走向深入,帮助学生建构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从而发展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广东东莞郭钻好老师执教《分数与除法》一课。郭老师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为突破点,带领学生充分探究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点燃了学生思考的热情,促进了他们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天津刘满囤老师执教《默比乌斯带》一课。刘老师通过创设趣味情境,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成性资源巧设问点,引导学生高频率提问、释问,有序推进对默比乌斯带的深入探究。整节课堂因“生问”的融入而勾画出靓丽的色彩。
学生的问题可以点燃他们的思维,促进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情感交融,课堂因此变得更为真实、灵动和深刻,变得有意思也更有意义。
经验交流与专家点评
来自全国各省的多位名师进行了“生问”相关的经验分享,内容涉及学校、教研组和教师个体等不同层面、不同维度的探索。 汤霖老师通过开展好问特权、好问上墙、好问论坛和好问评比四大“生问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善问的能力和探索的精神。
《小学数学教师》期刊蒋徐巍主编充分肯定了“生问课堂”的研究价值,并从“生问课堂”的本质出发,结合新课标,逐课给出了中肯的评价。 他认为,在张老师和罗老师两位老师的课堂中,都给予了学生提问的赞赏与鼓励,为生问创造了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并引领着学生将问题走向探究,获得了提问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山东淄博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张良朋教授对两节“生问课堂”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两位教师的表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认为,张老师和罗老师的课堂都极具层次感,从简单知识入手,逐步提升难度,在课堂的整体推进过程中,都巧妙地运用问题促进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素养的提升。
学有所获与方向指引
“生问课堂”是指在课堂上,教师依托一定的材料,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把握合适的时机,采用恰当的手段,引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借助学生提出的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探究,自主释问,激荡思维。“生问课堂”是学生提出问题的课堂,也是生长问题的课堂,教师要“以问引学”。这也要求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分析教材,深入研究教材,改变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回归到学生的学习高度去思考、设计课堂教学。这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那么,今后努力的方向是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最终不仅获得知识与技能,还能实现探究能力、思维水平的提升。
1.以学生为主体
“生问课堂”,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精准预设问题,基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自主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数学思维不断提升。此外,针对提出创造性、批判性的问题的学生,这是对事物的高阶认知,需要老师予以保护、鼓励和肯定,这些充分凸显以生为本的理念。
2.以问题为驱动
提出并解决问题不是学习的终点,学习是在解决一个旧问题中,不断发现新问题的思维螺旋上升过程。“生问课堂”正是以问题驱动课堂,提升思维。
3.以教师为主导
要上一节有“问题”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有预设,要看到教学内容中可让学生提问的元素,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好的控场能力和应变能力和丰富的知识储备。
活动最后,“生问课堂”的倡导者、小学数学特级教师顾志能老师,他结合老师们的课堂展示和经验交流,对“生问课堂”的要点作了精准的解析,提出了诸多指向性的建议,让老师们进一步明确了“生问课堂”的基本结构和实施策略,从而提升了教学理念和实践能力。顾特还深情回顾了“生问课堂”的发展历程及取得初见成效,赞扬了在此过程中众多学校、教师为之付出的努力,展望了“生问课堂”的美好明天!
本次活动,是“生问课堂”教学研究成果的一次精彩展示,这次活动一定会激励所有重视学生提问、情系学生发展、心怀教育理想的老师们,在“生问课堂”的研究之旅上,奋力前行,不断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