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写作03---难忘的读书经历(5班)

牵手
创建于2023-12-19
阅读 152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5班文创班优秀作业展示

    日月其迈,岁律更新。白云苍狗,不变的是热爱读书的心。于中,有在清华图书馆废寝忘食感受“新世界”的王佐良;于外,有在祖父藏书中挑选“珍珠”的黑塞。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就是一个喜欢读书的孩子。那是我上小学的时候,家住的离超市很近,母亲每周都要去一次超市,购买下个周全家的口粮。每每这时,我都要吵着同母亲一起去。我喜欢去超市,不如说,我喜欢去看超市里图书角的书。母亲从不给我买课外书,但她不反对我看。我永远不能忘记,那个时候,还小的我去超市,总乖乖的一小只,窝坐在超市的手推车上,捧着一本书,眼睛一刻也不愿从书上挪开。母亲推着我,买好大包小包的东西。离开时,最恋恋不舍的就是手里没有读完的书,所以走的时候常常带着小情绪。母亲便笑我,问我拿的书里有什么好看的,就这么不愿放下。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不愿放下,大概是书里的故事太生动有趣,在带给我无穷乐趣的同时,也唤醒了我的心灵,让圣洁的阳光照进了一个懵懂的孩子的心灵。(刘玲如)

在一个夏日的午后,我打开了一本被遗忘在书架的角落里的书——《事实》。

     打开书页,一股神奇的力量似乎将我吸引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不得不承认这是我相见恨晚的一本书。阅读过程中,我频频记下笔记,可以说他令我醍醐灌顶改变认知。在政客和媒体的有意渲染下,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个世界一天比一天绝望、匪夷所思和无法理解。我们能够听到更多的坏消息,有时是因为我们对坏事情的关注度和监控能力提高了,并不意味着这个世界在变得更坏。世界变得越来越透明,很多负面消息被公开化,放大化,所以大多数人会认为这个世界正在变得更坏,并且这是负面思维的本能—我们更容易注意到坏的事情,而不是好的事情。但我们不要被负面新闻误导,从而对这个世界产生悲观的看法。

    但是我却从这本书中罗列的海量数据和清晰图标看出了对世界的希望,他们无一例外,都是为了向我们证明:这个世界在慢慢变好。如果满天飞的负面新闻让你觉得焦虑和恐惧,甚至对生活失去希望,推荐读读这本书。一旦认知提升了,负面情绪就会逐渐消散。(郭彦孜)

     

  书籍总是伴在生活左右,最近一段时间里,触动我最多的书大概是巴金的《家》。

    只是随意的拿起了这本角落里的书,开篇我便被它顺畅的文笔和简明扼要的叙事所吸引,更是被主人公的设定所吸引了。先在我脑海中留下印象的是三弟觉慧,他身上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那种和我现在年龄相仿的那股冲劲,有一颗青年的心。这导致他或许冲动,但却有让人无法忽视的光彩夺目,是只有那个年纪才能散发出的光芒,他诠释了热血沸腾的含义。

    这是大哥觉新所没有的力量,觉新在我看来似乎更带有悲情色彩,他成熟稳重,端庄内敛,但这并不是他本意驱使的,而是自己在这个多室同堂的封建大家族中的地位所需要的,他不得不成为一个标准沉稳的人。于是他失去了自己的梦想,失去了爱人,甚至失去了自我。看到他的结尾时我久久不能释怀,希望着能有给他重来一次的机会。而这,我想就是巴金先生小说的魅力所在了。

     更不能忽视的是二哥觉民。觉民是一个非常令我向往和喜爱的角色,他有着稳重的内心,办事轻飘飘却很妥当,同时又不失青年人的气节。当他毅然决然和觉慧一起策划,对抗家里的婚约,为自己的理想奋斗时,他既有着一种君子的气概,又有向下扎根的坚实的目标,这大概就是他的魅力所在。

     读《家》时我常常会走在路上就跌入幻境,幻想自己是其中的一份子,一个当时的青年。我的眼前浮现出这些主人公的脸庞,走过整个刚刚觉醒的时代,接着又回到现实,久久不能平息。于是这使我非常赞佩巴金先生和他的这部小说,也印象十分深刻。(张清月)

    

    

     

   那日,夕阳橙红色的光从窗棂钻入,柔软的抚在拿层层叠叠的泛黄的书页上。我缩在木质的旋转楼梯上,在氤氲的书香中,津津有味的读着书。

    此刻,手中的那本《狂人日记》仿佛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不像之前我读过的任何一本或文艺或玄幻的小说,他也不曾为我编织出或美妙或夸张的故事,他让我接触到一个真实的、充满苦难的,也尚存希望的世界,这个世界深深刺痛着我。而鲁迅先生那种对旧社会的尖锐的批判、对希望执着的追求,更深深感染着我。我仿佛看到他用生命喊别人不能喊之声音,揭别人不敢揭之伤疤,以笔为刀,向黑暗的旧社会发起挑战!

    读着读着,我完全沉浸在那个“吃人”的世界中,时而眉头紧锁,时而愤愤不平,时而伤心落泪……遇到读不懂的,我便回过头来再读一遍,在重复中,我似乎慢慢的理解了先生的处境和用心,似乎与他相会于那个世界,似乎听到他的循循善诱:“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忽然,周围倏地明亮起来,我望向窗外,哦,天已经黑了。我才想起来,要回家了。于是,我合上书本,把它紧紧的贴在胸前,似乎要将书中的内容都吸入心中,将先生的勇气注入灵魂。

    走出图书馆,我抬起头,感觉周围的一切都从未有过的美好,我何其有幸啊,生在这个时代!我默默的想着,在清澈的月光下,追着镰刀般的月亮,向家的方向轻快的走去。(戚嘉晔)

   

  《月亮与六便士》是一本在我迷茫时期读的一本书。为什么选择这本书?因为当时看到:"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到了月亮"。读了这本书,你也许会突然发现,自己并不是为梦想孤军奋斗的人。

  这本书我读了两遍。读第一遍的时候,被斯特里克兰德冷漠无情、不尊重女性、不感激恩人等气到,对他的偏见颇深,甚至无法理解这本书为什么会深受喜爱。当读第二遍时候,我感受到了斯特里克兰德身体里巨大的力量,被他执着追求梦想震撼到,他确实带给了我难能可贵的勇气。

    六便士是英国价值最低的银币,它代表现实、维系生活的苟且;月亮是遥不可及的,它代表了诗和远方。故将从斯特里克兰德在生活和梦想两个方面展开叙述。在生活方面,他是冷漠无情、自私自利、薄情寡义的。面对女性,他完全不尊重;面对朋友,他丝毫不感激。在梦想面前,他无所畏惧、矢志不渝、坚韧不拔。他把钱财生死置之度外,全身心只做一件事——画画,他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他从不动摇,毫不后悔,与画作进行精神上的共舞,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即使最后双目失明,他也画满了墙壁、天花板,最后用画作表达出了他的内心世界;在完成伟大创作后,又用火烧灭他一生的追求。"只有同圣徒才能坚信,在沥青路面上辛勤浇水会培植出百合花来。"

    书中说:"我们费劲力气想要把心中珍藏传达给别人,而他们却没有领悟的能力,我们只能是形单影只,貌合神离,既不能了解别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所以,把时间分给有意义的事情上面,分给你对这个世界的热爱,不用过于在意他人的评判,也不要随意评判他人,做好自己,光而不耀、静水深流。(安妍锦)

    

   星海横流,岁月成碑。时光冲散了许多记忆,可我还是没忘记从小就喜爱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病魔夺走了海伦凯勒的视听能力,可她还是握住了手中的阳光,以丰盈的精神世界感动了所有人。

   偶然的机会,6岁的我读到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了解了因病导致失明的小海伦,最终走出内心的黑暗与孤独,迎接心灵中的光明与温暖的故事。我从中明白,即使面对厄运,我们也要勇敢地克服困难,相信自己。

   在书中,海伦对大自然的描写十分灵动又澄澈,我常常问自己:你眼中的风景会和她心中的一样丰富吗?听到这些描绘我们可以想象到真实生动的画面,而这些描绘却出自一个从未见过树木的盲人笔下。海伦说:“视力健全的人能看到的其实很少很少。”是的,在生活中我们对一切都表现得那么习以为常,只是因为我们太容易拥有。海伦的故事,常常激励着我留心生活中的美,珍惜拥有的一切。

   因为太喜欢这本书,我从拼音版读到了外语原著,十年青春里,我又与太多好书相逢,可我总是推荐起这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告诉自己和身边人珍惜所拥有的“三万天光明。”(刘原玮)

    

 《国史大纲》是中国近代历史学家钱穆所撰写的一本通史性论著,著于抗日战争时期。钱穆当时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战火纷飞中随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辗转大半个中国。在云南昆明岩泉寺,钱穆开始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中国通史的考证与写作之上。当时生活的窘困、物资的紧缺以及内忧外患的状况都使钱穆将对中国命运的思考贯穿于了全书始末。

    在阅读国史大纲起初,我很不适应,钱穆老先生要求再版的国史大纲必须用竖排繁体进行印刷,而且语言半文半白,让人初看摸不着头脑。必须要配上词典,才能通晓老人想要表现什么。钱穆的原著是用的传统的格式,繁体竖排,小字注释。古人做学问,传统的方式是从识字开始,一字字疏通字音字义,然后考证论据,最后才归结成章。而我这次的阅读,最直接的收获便是认识了诸多繁体字,如麤(粗),歷(历)...不再一一列举。而阅读过程中,也惊叹于钱穆的博学,据钱穆自己说,本书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写就,手头并无多少有用的资料,但书中依然引用了近百种资料,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在阅读国史大纲之前,我对中国古代的历史虽说感兴趣,但只是浮于表面,未曾思考过。在钱穆那个时代,各种激进派喧嚷着中国古代之历史乃封建黑暗时代,应该抛弃,接受西方传来的先进思想。虽然立足于现在回望过去,会发现革新确实是当时中国摆脱现状的救命稻草,但他们并没有看穿中国历史的本质,中国历史,乃是在和平,大一统共处中稳步发展,而西方则是在战争,分裂中大踏步的前进。因此中国五千年历史不断,而西方古罗马会在蛮族入侵下覆灭,只留下精神上的传承。所以中国要发展,必须要融合外来的思想与自家的文化,发展出一条自己的道路。

    钱穆对于当时种种所谓革命思潮持肯定态度,毕竟中国当时积贫积弱是不争的事实,但其认为,革新亦不可忘旧,因为以史为鉴,才可查明当世之病灶,好施刀药。钱穆所处的那个时期,正是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时期,钱穆先生对于当时可能会亡国的现实,写就了这么一篇可以延续中国文化的书籍,而在内容上,钱穆也告知国人,古代历史绝非一定是黑暗专制的,在思想上也并非停滞不前,他还进一步指出,中国人自古就有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心境,而他写就这本书也是为了唤醒激励这种自觉精神。

    钱穆在书籍的开头就提过,国人要对自己的历史抱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说的没错。自己的东西,不能说丢就丢,何况是魂呢?(袁梓耀)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捧一本《红楼梦》,静坐于桌边,思绪万千,满是惆怅。

    一次偶然,读到了二十八回中宝玉行的“女儿”酒令——“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展不开的眉头,又是一抹哀愁。一下午过去,说不尽的难受。

    秋初,当我再拿起书读到此时,常为其泣,为其喜,为其叹,为其忧。时喜,为宝玉对林妹妹之思而喜;时悲,为多愁善感的话语而悲;时悲愤,愤慨于现实的污浊与黑暗;时感叹,感叹于那一如南柯梦般的荣华最终化作尘埃。

   于是我思考,谁又能像怡红公子那样,虽多情却忠贞,纵使在众多娇媚的女儿中,独爱颦儿。浑浊的尘埃中,谁还有“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的心境;又有谁能思索“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深意。

   我明白了,一曲离愁,道不尽儿女情长,原以为时光未老,不曾想流年最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奈何物是人非事事休,臆想当年,却只道当时是寻常。绛珠之所以美,因为有神瑛。她把一生的泪都给他,只是世俗的牵绊为让他们相伴终老,最后只剩下生死两相望了。

   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恰便  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一会神,不觉脸颊已湿润,天色近黄昏。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哎,到头来,终究是一把辛酸泪,又有谁能解其中味呢?(王思博)

阅读 152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