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无止境,教无止境

孟红英名师工作室听评课活动纪实

虞城县木兰中学
编辑于2023-12-19
阅读 43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加强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孟红英名师工作室于2023年12月19日开展了听评课活动。分别由张田田老师和周明珠老师展示了两堂精彩的数学课,工作室全体教师参与听课评课。

张田田老师设计情景引入,激发学习兴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带着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去学习数学,能更好的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多难题都能解决得事半功倍。张田田老师首先通过实际生活中具体存在的事物来引入角,让学生在图片(图1)中寻找生活中的角,让同学们在发现中探索归纳,找到角的统一特点,并用数学化的语言表述,得到角的静态定义: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角。

同时,视频、动画等等都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借助视频或者动画等多媒体技术,抛出问题,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探究环节,激发学生自主思考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需要是学生能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并自主地去思考解决问题。于是,张老师进行巧妙地设计,引导学生在题目中发现问题,自主地进行思考解惑。在角的表示方法中,张老师让学生先思考下列问题,并将答案写在板上。

(1)数一数,图中一共有多少个角?(2)用适当的方式把所有的角表示出来。(3)这些角能用∠0表示吗?为什么?

张老师提问: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找到这些角的呢?怎么样才能不漏找全所有的角呢?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并让同学上台介绍他的方法,多种方法相比较,找到最优的、同学们最能理解的方法。其他同学会将答案写在练习上,张老师再投屏部分同学的想法到屏幕上。此时,同学们会发现,在第二小问中,大部分同学会用∠0来表示∠A0D ,但也有少部分同学认为只能用∠A0D来表示,于是,引发了歧义。在这里,张老师设计了探究环节,让同学们各抒己见,讲明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让学生在课堂上占据主动地位。

讲到平角、周角这个地方时,让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利用已有的工具——三角板、圆规、量角器等,探究回答以下问题:

角可以分成哪几类角?

分别可以是多少度?

他们的关系是什么?

此时,学生们会用很多种方法来进行分类。第一个小组就运用小学学过的特殊角:30°、45°、60°、90°来辅助分类,通过三角板还可以拼凑出75°、105°、135°、150°等等的角。在这个小组分享完之后,马上就有同学提出了质疑:角难道只有这几个吗?像166°这样的角难道没有吗?于是,第二个小组来分享了他们的成果。他们是运用量角器来进行角的分类的,在利用小学学过的内容,将角分成了锐角、直角、钝角。这时,又有同学提出了疑问:200°这样的角是角吗?第三个小组向大家分享了他们的方法。他们说:“圆规的这两个脚就像角的两条边,我们转动这两条脚,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可以发现,有无数个角在形成,可以是锐角、直角、钝角,甚至也可以是大于180°的角。所以我们把他们分成了这四类。”这种方法无疑使一种很好的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实践出来的结果。张老师对这几个小组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再进行点评优化,引导同学们归纳总结角的动态定义:角也可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图形,并引导学生思考特殊角,从而归纳得到平角和周角的定义。

在讲解平角、周角的概念时,有一个学生问了一个问题:“老师,那0°是周角吗?720°呢?”从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就能看出,他是一个思维发散,勤于思考的学生。张老师这个问题抛给了同学们,让他们来解答,在经过一段思考的碰撞后,他们的回答是:周角定义为360°,所以0°不是周角,720°是两个周角,和周角有点区别。这样回答出来的答案,相信会更记忆深刻,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充分展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

在授课过程中,张老师教态亲和自然,条理清晰,与学生互动融洽,充分展现教育智慧。整堂课由观察到归纳,由自主学习到精讲点拨,再到巩固练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转化、类比思想,在教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周老师的《平方差公式》,本节课达成了教学目标,突出了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环环相扣,题目设计逐层深入,及时反馈学习效果,精讲多练。具体来说:1.导入新颖,从小故事出发,激发学生兴趣,给学生留下悬念,同时对平方差公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从而揭示课题。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探索和练习以及公式的几何解释,使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2. 选题合理、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在巩固练习中通过像(a+b)(a-b)这种简单的套公式题型逐渐转换到涉及带负号的变式,像(-a-b)(-a+b),(-a-b)(b-a),(a+b)(b-a)这样的题型,通过各类变式和判断及找错的题型让问题暴露,及时处理。使得学生逐步加深对公式结构的理解和记忆。然后运用公式解决了课前给学生留下的疑问,最后实现创新,使得整个课堂容量大而充实。3.注重学生的训练和问题的暴露。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通过几组层层递进的例题及练习让学生逐步理解公式中字母的可变性。最后达到对公式的全面理解和掌握,使公式的运用得到升华。

总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需要思维开放,创新,学会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改变自己的教学讲授模式,让学生主讲,注重学生的问题,真正做到确立在数学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索钻研问题,做一个能自主学习的学生。

课后各位老师参与了此次教学研讨活动。大家对本节课都进行了客观细致地点评,总结了课堂中的闪光点,并给出了良好的教学建议。大家从课堂环节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教师的专业素养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细致的交流,展示出了教师们精思细研的教研风采。

此次公开课活动,是一次思想的碰撞、理念的交流,更是教师相互学习、自我提升的有效平台。教师们在教学中感悟,在交流中成长,不断磨砺提升自我,不断创新教学方式,让课堂教学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

“弦歌不辍,芳华待灼”

学无止境

教无止境

研亦无止境

统筹  |  孟红英               

 记录 |  杨姝雅               

  摄影  |  杨茹梦           

  编辑  |  杨姝雅     

  审核 | 王伟丽,李可可

阅读 43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