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要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人民城市的本质属性

精誠所至
创建于2023-12-18
阅读 30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11月28日至1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上海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建设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使命,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国家重大战略为牵引,以城市治理现代化为保障,勇于开拓、积极作为,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始终望向人民:“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核心要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建设“要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人民城市的本质属性”。我们要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城市是我国各类要素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抓好城市建设这个“火车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在战略上不断完善,在实践上不断丰富,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这一重要要求为在新征程上做好城市工作、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指明了方向。

        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我国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式现代化坚守人民立场,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这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提升城市生活环境,为城市居民构建生态友好型生活空间;推进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逐步降低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打造绿色低碳型城市。

        以人民为中心,关注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就业创业、文化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的需求,并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为目标。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伟大实践中取得了一系列卓越成就。一是提升人民群众城市居住条件和生活品质。二是推动人才流动和集聚,驱动创新创业和发展。三是促进人与传统文化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不仅关注城市数量和规模的扩张,更关注城市质量和效益的提升;不仅关注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物质层面,更关注城市文明和生态的精神层面;不仅关注城市居民的物质福利,更关注城市居民的精神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要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要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在城市建设和城市治理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助力人民城市建设,通过深入调研,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实关心和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厚诚挚的人民情怀,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具体表现。

        建设人民城市,人民群众不仅是城市享有者、受益者,也是城市建设者、治理参与者,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人民宜居安居。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从老旧小区改造、基础设施建设,把住安全关、质量关,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这些美好风景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也是城市温度的集中体现。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建设人民城市,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城市的未来规划,应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制订,应进一步拓宽协商渠道,广泛听取市民群众意见,站在市民角度考虑问题、制定措施,让人民群众有实感、得实惠,全面彰显人民城市的鲜明本色。

        新时代的人民城市治理,必须依靠人民,动员、组织人民,激发人民群众参与城市治理的积极性,畅通人民群众参与城市治理的渠道,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城市治理的主体。充分激发人民城市的治理活力,达到城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人民也让城市变得更美好的良性互动,全面彰显人民城市的宜居魅力。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作为基层党建工作者,认识到一名基层党建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需要认真学习,丰富理论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学以致用,做到融会贯通,联系实际,把党建工作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各项工作中,提高能力,要保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通过基层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单元的网格化与服务精细化,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吸纳群众力量,统筹群众事务,全面提升城市治理效能,更好的为居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城市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阅读 30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