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读《唐诗宋词鉴赏辞典》,读到刘希夷的简介,发现有一句话引起我的好奇“年未三十,为人所害。”查阅资料,赫然发现当年刘希夷的被害,和政治无关,也与风花雪月争风吃醋扯不上关系,他的死和他一句名诗有关,这就是他在《代悲白头翁》中的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为何这句带有乐府民歌味道的诗,会为他招来杀身之祸呢?
罪魁祸首
《代悲白头翁》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这首诗比较简单,前半部分写女子的青春已逝红颜易老和她绝望的思念。后半部分刘希夷为闺情诗引入了哲学的思考。“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写出了时光已逝的悲伤——无论是春光的流逝,还是花开花落,与我们的红颜一样,都是大自然的命中注定,生命辉煌之时是暂时的,生命的无常才是永恒。
才子之身
刘希夷被奸人惦记,总有些自己的过人之处。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第一,刘希夷长得特别帅,帅到花见花开人见人爱。《唐才子传》说他:“美姿容,好谈笑,善弹琵琶,饮酒至数斗不醉,落魄不常拘检”,长得好看又擅弹琵琶,好说笑话,还有些放荡不羁的颓废感。这样的容貌和才艺,也只有比他小五十岁的王维可以达到,特别符合万千少女心中的白马王子的形象。
第二,刘希夷年仅二十五岁就登进士第,这在考进士比登天还难的唐朝绝对是个奇迹。当时有很多政界和文坛的大佬,都是回锅多次才考上的。白居易二十八岁考上进士,还很得意地说他是同批进士中最年轻的。
第三,初唐的诗歌界,还没有完全走出六朝诗歌的影响,诗人们喜欢那些特别婉约的甚至艳情的闺情诗,而刘希夷恰巧是这方面的绝顶高手。他特别擅长以歌行体写闺情诗,他写的《代悲白头翁》是当时最流行的诗歌,大有洛阳纸贵之势。
第四,他朝廷中有人。著名诗人宋之问是他舅舅。(当然,这也是传说)。宋之问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在政坛也长袖善舞。武则天喜欢他,要不是武则天嫌他口臭,宋之问成为武后裙下之臣也未可知。除了深受武则天的宠爱,宋之问还是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宗昌兄弟的红人。
如此“好看的皮囊”和“有趣的灵魂”兼备又后台甚硬的青年才俊注定会命运多舛。
嫌疑之人
问题是,宋之问作为刘希夷的舅舅,真的有必要杀害外甥吗?
本着吴晗在写《吴汉何尝杀妻》时表现出来的探究历史、还原历史真相的精神,我们梳理一下证据,会有很有意思的发现。
第一,宋之问到底是不是刘希夷的舅舅?目前尚无明确的材料加以证明。
第二,宋之问和刘希夷的年龄问题。有一种说法,刘希夷比宋之问大25岁。也就是说,刘希夷被杀的时候,宋之问才5岁,根本就没有杀人的可能。还有一种说法是刘希夷比宋之问大五岁,这样就让宋之问有了犯罪的可能。
第三,是杀人动机问题。传说宋之问看上了刘希夷的那一句好诗。但事实上,这种可能性有,但因此杀害外甥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宋之问是唐朝诗坛的魁首,在诗歌创作上与刘希夷的路子不同。宋之问擅长五律,还是七律的创始人之一。也就是说,宋之问走的是正统路子。而刘希夷走的是乐府民歌的路子,据说这种形式在当时并不为人所重。因此,宋之问实在没有必要去杀害外甥刘希夷。
第四,正史中并没有明确记载。《旧唐书》说刘希夷为奸人所杀,但并未说凶手是宋之问。而记载了宋之问杀害刘希夷的几本书,如《唐新语》《刘宾客嘉话录》和《唐才子传》,基本上是笔记小说,很有可能是作者为了销量,记录了街头巷尾的议论加以渲染,如同冯梦龙编排庄子诱惑妻子去偷情然后杀死一样,基本没有可信度。
那么,为何民间会有宋之问谋杀外甥刘希夷的传言呢?因为宋之问的品行相当恶劣,他攀附权贵卖友求荣,为时人所不齿。人们乐意编排这样的故事,去恶心一个恶心的人。
其实,无论刘希夷的死和谁有关,至少后世的我们知晓,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诗人为诗而死,总是一件令人唏嘘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