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展风采,集思广益促成长——海口一中化学组赴海南华侨中学参加普通高中“双新”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教育教学成果展示交流活动

Allin
创建于2023-12-17
阅读 60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为了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探索基于高中“双新”背景下的教学与教研改革,走向“以真实情境为基础”、“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和“以深度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更好的提升课堂教学质量,2023年11月20日,我校高中部化学教师前往海南省华侨中学参加同课异构交流活动。

教学展示

  本次同课异构的课题为《乙醛》,分别由海南华侨中学陈长云老师、海口市第一中学卓秀芝老师依次进行授课。

  陈长云老师以“哈哈镜”作为课堂引入,回顾制镜原理并现场制备银镜,增添课堂趣味性的同时引出醛基这一特征官能团,进行醛基性质的探索。学生分组进行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的实验,并依据实验了解醛基的还原性,从而预测醛基能够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水等氧化性物质发生反应,进而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证明反应的发生,并根据方案亲自动手操作。此外,学生明确乙醛能够与溴水反应后进一步设计实验方案证明此反应原理究竟是取代、加成、还是氧化,再次通过实验验证。陈老师将课堂还给学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在学生的性质预测、性质检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中行云流水地进行。

  卓秀芝老师以“乙醇催化氧化的产物是什么?”为课堂导入,简洁明了并为后续埋下伏笔。卓老师按照乙醛的用途—乙醛的物理性质—乙醛的结构—根据结构预测乙醛的性质—乙醛的加成反应—乙醛的氧化反应—制备并检验乙醛的思路进行课堂教学,结构明确,逻辑清晰。卓老师更是在学习了醛基的检验方法后,当场搭建实验装置邀请学生一同进行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收集乙醛并进行两个特征检验实验,既深化了学生对检验醛基的方法理解,又回顾并检验了课堂的引入问题,课堂连贯性极强,最后,卓老师邀请学生总结研究有机物的思路与方法,重视方法论的传授。

  在基于核心素养养成的“双新”课堂大背景下,两位老师的课堂都紧密联系实际生活,自然流畅,教学过程层层递进。同时,教学设计重视学生知识网络的构建,设置的学生活动较多,更注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评课环节

  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化学教研员李燕老师对本次活动的两节展示课进行了精准深入的点评,李燕老师表示,两节课展示了两位老师对同一堂课两种不同的设计思路。

  陈长云老师贴近“真情境、真知识”主题,以“哈哈镜”为引入并特意选择圆底烧瓶作为演示实验仪器,体现了陈老师的精心设计。陈老师以实验探究为主线,重视学生活动,引领学生不断猜测、预测和分析乙醛的性质与结构,不断深入,引导学生单独表达并展示个人想法,尤其是在设计实验验证乙醛与溴水的反应机理的这一教学环节,发展了学生的深度思维。

       卓秀芝老师重视传统的有机物质学习步骤,注重核心本质,即从结构入手分析、预测有机物的性质,接着进行实验验证,最后进行符号表征,培养学生“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学习视角。本节课,卓老师结合精心准备的课件和教材,层层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课堂气氛活跃。

      最后,李燕老师也强调化学实验的规范性,教师应及时指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并且在课件上标注清楚各实验试剂的浓度和用量,重视与教材的同步性以及科学的严谨性。

专家讲座

  活动最后,海口市第一中学的夏嵚崟老师为参会老师作了以“基于真实情境的有机教学”为题的专家讲座。

  夏老师首先带领教师重读课程标准中关于有机化学模块的学业要求,明确课标要求,了解有机模块教学的意义,建议教师从课标出发构建教学思路并且以课标为标准反思自身教学存在问题。

      其次,夏老师指出“教、学、评一致”的教学理念,教师应研究高考试题,把握高考风向标,夏老师从空间结构、命名、反应类型、同分异构、官能团、结构简式、方程式考查、合成路线等方面进行了新高考中有机化合物的考点分析,得出了新高考在有机化学模块“注重基础、覆盖面广、考点丰富、命题依据真实情境、有区分度”的特点,根据试题特点掌握教学方向及教学深度。

      最后,夏老师提出了几点教学建议:

      1、 注重基础;

      2、 以学科知识逻辑体系主线教学;

      3、 重视“学生为本”;

      4、 加强有机合成线路的指导,重视逆合成分析法。

  通过此次教学实践研究活动,加强了化学教师的教研交流,在同样的课题下碰撞出不同的思维,有效引领教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升课堂教学品质,彰显化学学科育人价值。在今后的“双新”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也会将培育负责任、敢担当的未来社会“新”人作为坚定不移的目标!

阅读 60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