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传统丧葬文化中,人死之后讲究入土为安,要让逝者走的风光、体面,更不能破坏遗体,因此很多人不愿意进行火葬,他们认为火葬是“挫骨扬灰”。民间这种朴素的丧葬思想无可厚非,但从我们国家的具体情况来考虑,殡葬改革势在必行,火葬取代土葬是必然。
节约殡葬用地,保护耕地资源
在过去,人死之后通常会安葬在自家的墓地,南方地区大多安葬在山上,而北方平原地区只能安葬在自家的耕地,这其实是对耕地的一种占用。而今天推行火葬之后,遗体火化后通常会将骨灰盒安葬在公墓或者直接寄存在殡仪馆。公墓一般建在难以开发的荒山贫瘠之地。不仅如此,火化后的每个骨灰盒占用墓地的面积都是有要求的,一般不超过0.5平方米,这比棺材占地要少得多。那些寄存在殡仪馆的骨灰盒占地面积就更少了,一个骨灰堂可以寄存数千个骨灰盒,所以殡葬改革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节约殡葬用地,减少农业用地的占用,这对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意义重大。
在我们巧家,山多平地少的问题突出,人均耕地不足2亩,大部分耕地还是25度以上坡耕地。群众旧的土葬习俗盛行,特别是兴建活人墓、大墓、豪华墓的不良殡葬习俗,不断蚕食着紧缺的土地资源,死人与活人争地的矛盾凸显。按每年6.7‰的人口死亡率计算,全县每年死亡人数约为4200人,一个土葬坟墓占地差不多为10㎡,一年就要占用土地62余亩;如果火葬,每个墓穴总占地1㎡,每年只需土地7亩,每年至少可节约土地近55亩。
缅怀祭奠先人,弘扬文明新风
在过去,人死之后一般要停尸三天,有些地区甚至会停尸五天、七天甚至更久。停尸期间,丧家人要每天招待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有些地区还要大摆筵席宴请宾客,以示感谢。虽然丧家人会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来确定葬礼的规格,但大部分都倾向于大办特办。有些丧家人还会请人看风水、选坟地、出大殡等,这些治丧过程相对浪费。
在我们巧家很多地方,人死后,请道士、搭灵棚、做道场、放烟花、摆宴席、烧狮马鹿象等费用,少则一两万,多则七八万,甚至有的高达十几万不等,对一个普通家庭而言,不仅加重了死者家人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对社会风气造成极坏的影响。
推行火葬之后,城市地区的葬礼通常在殡仪馆举行,而殡仪馆治丧时间一般不超过三天,告别仪式也比较简单。这有利于摒除旧的丧葬陋习,减少铺张浪费,文明节俭办丧事。
节约木材资源,减少地下污染
这一点比较好理解,一口棺材所需的木材要比一个骨灰盒消耗木材多得多,火葬在节约木材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且每年上坟祭祀极易引发山林火灾,林木资源损失十分严重。另外,土葬将遗体直接下葬,遗体在地下会发生尸体现象,逐渐腐败发臭,这些腐败物质很可能会渗透到地下,污染土地,甚至污染地下水。而火葬则不会有此现象发生。
总之,推行火葬的目的在我国的《殡葬管理条例》中写得很清楚:节约殡葬用地,摒除传统丧葬陋习,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
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