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七彩童年   “织”美丽梦想
——成安县第二幼儿园大班编织区优秀案例

💞
创建于2023-12-17
阅读 26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游戏背景

         本学期我们班用低结构材料创设了关于“编织”的班级特色环境。在班级环境布置上,区域材料投放上“编织”元素随处可见。其中“编织区”的编织器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玩具之一。起初,幼儿对编织区很感兴趣,从多个孩子尝试玩、争抢玩,到放弃玩,中间出现过观察、求助、思考、学习进行编织。在这个过程中,引发我的思考:为什么幼儿尝试玩之后就放弃了编织区?我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改进,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与幼儿共同设置不同能力水平的编织图案,让每个幼儿重燃对编织的兴趣,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他们在原有水平上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活动主题

          编织是人类最古老的手工艺之一,是一种特殊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共同探讨、集体讲解、同伴观察、模仿操作、合作互助、悬挂展示等多种方法激发幼儿参与活动,培养幼儿对编制活动的兴趣。

采用编织作为艺术教育活动,可以培养幼儿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幼儿的心理塑造一种审美结构。让幼儿懂得欣赏、学会创造,以多种形式表达对美的理解与感受。编织活动还能激发幼儿探索创造的兴趣,促进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锻炼幼儿手指小肌肉群的发展。编织能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同时在活动中还培养了孩子的耐心、控制能力和责任感等良好个性的发展。

活动内容


        制定班级特色区域时,结合幼儿的个体差异,我们将编织活动从简单到难分为4个阶段:1、毛线编织;2、布条编织;3、编织器编编制;4、玉米皮编织。编织材质与编织工具的不同,对幼儿手指精细度、灵活性、控制能力、力度的要求也是各不相同。

案例分析

1、纸质说明利用少

对于大班孩子而言,他们已经会看以图片为主的纸质说明,但这对幼儿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我们班孩子做事急于求成,遇到困难也缺乏主动思考的意识,他们更喜欢向老师求助,获得直接的帮助。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就会选择放弃。

2、紧密排列难度大

单纯把布条编织到扇子上非常简单,但布条与布条之间要没有空隙,并要有序排序,对手指力量、灵活度和精细度的要求非常高,过于用力不均会导致编织图案不平整。

3、编织规律不明显

五颜六色的布条交错在一起,视觉冲击力让他们更看不清编织规律。在多重困难下,要完成费时的编织,幼儿纷纷放弃。

4、任务意识不明确

兴趣使孩子们纷纷涌入编织区,困难又使他们纷纷逃离编织区,孩子们的任务意识缺乏,遇到困难也就容易放弃。

反思调整

1、由纸质说明变成样板示范

纸质说明对幼儿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更高,所以利用率低。幼儿在理解说明书的基础上,对比自己的作品,还会有判断出错的情况。所以幼儿更倾向于向老师求助,直接地接受教师指导。把图案编织一部分在编织器上做成样板示范,幼儿能更直观地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布条在编织器上是以什么规律呈现的,易于幼儿模仿。真正做到让幼儿在“编织中玩,在编织中学。

2、可以提供一个比较大一点的容易操作的编织器

3、可以先给孩子提供两种或三种颜色的布条

4、 如果孩子出现对编制区不怎么感兴趣的话,可以告诉孩子编制的作品可以带回家,让爸爸妈妈欣赏他的手艺的,没完成时下次区域课的时候可以接着编制,做完作品后可以让他们把作品送给自己最喜欢的人。


阅读 26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