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金秋,一路向北,开启了新的征程。
北京的秋天,是最好的季节,秋天的北京,有最美的风景。有郁达夫在《故都的秋》里说起的,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鸣、玉泉的夜月以及潭柘寺的钟声......,还有现下蟒山挂满树梢的苹果、柿子,红彤彤、金灿灿,诉说着丰收;凤山的银杏叶,在秋风中久久盘旋,似是对秋的深情拥抱,又似对枝头的无限眷恋;还有那十三陵水库,潭面无风镜未磨,驻足凝望,沉静的让思绪飘得很远很远,偶有行行影儿划过,水面却不起一丝涟漪,恍惚间有眼花的错觉,抬头寻去,是南迁的候鸟。
我们工作的地方在三楼,窗外是一小片树林,原先是绿油油的,最是适宜疏解眼睛的疲劳,现下都披上了红的、黄的新装,像是要奔赴一场宴会。林子后面是一幢哥特式房子,红瓦白墙,在树木的簇拥下,有种北欧小镇的风情。再远些是起伏的群山,在秋的渲染下,像是打翻的调色盘,五彩斑斓,肆意且喧嚣,迎接今秋最后的狂欢。山顶上矗立着一座五层高的白塔,像是一位睿智的老者,闲看这四季的轮换,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变迁。
不逢北国之秋,已近十年。那时的自己还在北京求学,记忆中北京的秋天是短暂的,舒适且珍贵,没有夏天的酷热,也没有冬天的凛冽。天高、风轻、云淡,美好的让人不禁想摁下快门定格这一切,也无怪乎历代的文人骚客,都不吝笔墨为秋而歌,既为这胜春朝的秋日,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千里之外的家乡也入秋了吧,八闽大地的秋,不似北京这般活泼,她来的悄悄,去的也悄悄,和夏天关系“暧昧不清”,和冬天也没有明显的界限,有时一场风雨,夏天就和冬天接上了头。只有起伏的稻浪、飘香十里的丹桂,还有田间地头忙着收获的人们,提醒着,这也是秋啊。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说这是洛阳的秋色;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说这是轮台的秋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说这是洪州的秋色;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毛泽东说这是长沙的秋色......今人不见古时秋,庆幸于我们还能够随着先贤的笔触,共赏万里山河的处处秋色,这无边的秋色,就是我们与古之人联系的纽带。
于是想,未来人是否也还能够在秋日到来时,放下一身疲倦,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或邀三五好友登高望远时,也能在心底里由衷地赞一声,美哉我大中国锦绣河山!古之人诚不我欺!时移世易,我们都只是匆匆过客,谨以当下之一言一行,呵护这份美好,愿它如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