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甘肃省人民医院骨四病区(关节外科)郭洪章教授团队成功为一名47岁患者开展“个性化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下全踝关节置换术”。手术整体耗时约1.5小时,相比传统的全踝关节置换术减少1小时左右,且大大减少了踝关节置换术中X线透视次数,显著减少了感染风险和医患的辐射暴露。术后假体位置及力线良好,关节张力平衡,患肢活动明显改善。这一成功案例,标志着甘肃省人民医院踝关节骨性关节炎个体化阶梯治疗进入了数字化新阶段,为广大踝关节炎患者带来了福音。
病例介绍
主诉:患者完XX女士,47岁,因“右踝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1年余,加重2月”入院。
现病史:5年前因“右踝关节骨折”在当地医院行右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手术,先后两次手术取出所有内固定装置,近1年出现右踝部疼痛,站立及行走时疼痛加重,严重时不能下地行走。就诊于当地医院,行X线检查显示:右踝关节术后改变、右踝关节退行性改变、右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建议“踝关节融合”手术治疗。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入院新发现高血压病。
专科查体:视诊:右侧踝关节前、内、后方均见陈旧性手术疤痕,无红肿、破溃,踝关节无明显内外翻畸形,双下肢无浮肿、静脉曲张。触诊:右侧踝关节前、内、外侧压痛明显,足背动脉可抠及,病理征(-)。动诊:右侧踝关节背伸5°,屈曲5°(踝关节活动度主要靠前足代偿),右下肢肌力IV级,肌张力正常。量诊:双下肢等长,不等粗,右下肢肌肉轻度萎缩。
诊断:1、右侧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2、右侧踝关节功能障碍;3、右侧踝关节骨性僵硬。
术前可见患侧踝关节主被动活动均明显受限
术前影像学资料可见胫距关节面骨质增生明显,关节面软骨受损、关节间隙变窄
患者因踝关节疼痛严重影响日常行走,经多方求医后均建议“踝关节融合”,后经当地医生介绍,完女士在家属的陪同下慕名来到甘肃省人民医院医院关节外科寻求诊治。为最大程度的改善患者踝关节功能,提升生活质量,我院骨四病区郭洪章主任带领科室医疗团队在详细分析患者术前影像资料后,为其制定了最佳的手术方案。经与患者及家属多次沟通,最终选择了既能消除疼痛、又能保留踝关节活动度的全踝关节置换术。
术前根据患肢CT数据定制个性化3D打印截骨导板
手术过程中,由郭洪章主任主刀,全科医生紧密配合,经踝关节前方入路,保护重要血管及神经,仔细、彻底清除踝关节四周大量骨赘,分别通过胫骨及距骨截骨导板进行截骨前定位,安装截骨导向器,依次截骨,安装胫骨及距骨假体,最后安装合适的衬垫,保证踝关节能背伸15°左右,屈曲20°左右。
复查X线提示假体位置及力线良好。预计经过术后科学康复训练,患者可以恢复接近正常的步态模式,踝关节活动度或活动范围有较大改善。
在以往的手术理念和技术、假体材料性能下,全踝关节置换手术时间长、并发症多,而且踝关节假体使用寿命不理想,所以踝关节融合术是以往治疗终末期踝关节骨关节炎的首选方法。但是,踝关节融合术后患者将面临后足僵硬、临近关节退变加速等并发症,并且完全丧失踝关节功能。随着手术技术和假体材料的更新迭代,个体化3D打印截骨导板下的生物型全踝关节置换术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精确度高、假体生存期长,同时可以很好地恢复踝关节功能,为终末期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更优解。传统全踝关节置换需术中反复透视对位对线、踝穴位评估、截骨参数调整,操作步骤复杂、射线辐射量大、手术耗时。
踝关节置换术是国际性技术难题,属于骨科最高级别的四级手术之一。发展早期手术技术和假体质量制约着踝关节置换的临床应用。同时,由于踝关节部位结构特殊、软组织覆盖少、软组织平衡等因素,操作难度高于髋、膝关节置换术,手术精准度及成功率受到影响。国内仅有部分医院能常规开展,且每年也仅有一两百例。近年来,随着3D打印技术的“数字化”加持,定制化人工全踝关节置换成为国内外率先探索的领先技术。
郭洪章教授介绍,定制化踝关节置换要求高密度的医工企结合,对实施团队的经验要求极高,对材料加工、消毒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在完成患者CT数据采集后,利用先进的3D技术精准计算出截骨量,并以此为基础制作出截骨导板,截骨导板能帮助医生在术中完成精准截骨,极大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同时也能降低因手术时间过长带来的感染风险。
下一步,我们甘肃省人民医院骨四病区(关节外科)团队将进一步扩大手术规模,提高手术技术,推行手术与康复并重的一体化诊疗模式,为患者带来更为可靠的远期临床疗效和更高的满意度,为越来越多的患者带去健康生活的希望。
咨询电话0931-8282130/13893399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