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觉-动作教育康复应用群三周年纪念活动报道(七)

 

在活动中和学生连结良好的关系

朱猪
创建于2023-12-16
阅读 40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2023年12月10日早上8点半,知觉-动作教育康复应用群三周年纪念活动在“腾讯会议”准时开始。本次活动目的是展示老师们在专业引领下,积极实践,应用全人疗育观念与技术于工作的成果,激发大家专业精进的热情。江津向阳儿童中心的教学督导李宝珍老师、台湾神经平衡疗法创始人叶仓甫老师、深圳手牵手的林龙老师在开场中分别致辞,全国各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机构等相关老师们共100多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来自重师儿童中心黄惠老师分享了一节知-动游戏课“乌云来了”。推荐人是李宝珍老师。


      黄惠老师首先介绍了学生的情况:本班学生共5人,4男1女,平均年龄在5岁之间,均为自闭症谱系障碍,现有能力14项1人,12项2人,9项1人,11项1人。孩子们大都处于前运算阶段,感官知觉异常,下午均在普通学校幼儿园上学。

       接着,黄老师介绍了本学期的课程安排。因为孩子们大都在11、12项,对课程进行了一个大的调整,保留了点名和例行性活动,接下来是一个转换活动和知-动主题活动,本学期以绘本为月主题,贯穿每周的课程;11:00-11:30有一个分享活动,选出一名孩子做小老师,小老师安排同学们任务。

       最后,黄老师分享了游戏课视频——乌云来了,5位小朋友根据绘本内容自选一个最喜爱的动物角色,在衣服上贴上贴纸;马老师扮演乌云,他会用地垫吹风,还拿着小喷壶去下雨,孩子们需要躲到雨伞(布)下面,随后老师和孩子们交换角色,扮演乌云,继续游戏。活动分为组织上课、点名签到、引入活动、介绍游戏规则、示范游戏、开始游戏和总结。

       孩子们非常主动的参与活动,自发想去扮演乌云,并在活动中能观察到其他人的动作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李宝珍老师推荐词:

      因为先后看视频和听计划介绍,给我不同之学习,因此我从两方面来进行推荐和探讨:

    一是针对12项以上学生之知动课程重点,二是针对视频中社会性游戏之分析。

       一、12项以上学生之知动课程重点

      刚有人问12项以上学生之动活动该如何设计?我觉得重师中心这个班就是尝试已达下肢阶段学生之需求,从他们的教学计划中我猜测他们认为12项以上学生可以逐渐进入自主阶段,但是如何培养自主能力?我认为他们可能想从例行活动中逐步让学生从生手变成熟手,然后开始变成教练,因此每个主题循着学生:参与、熟悉>进入选择与决定>再进入做计划>然后担任活动主持人成为老师(教练),最后还会总结 > 逐步成长高阶认知语言社会能力。然后融入生活成为能跟家人一起设计计划主持地角色。这样地路径不管重师的老师团队在设计时是否有课程地观念在引导,但是不知不觉一定会有一个课程观念在背后支撑他们这样的做法。我也认同这个课程观念,因为我们以前遇到幼小衔接的认知不错地学生或者半天读小学半天回到康复机构加强的学生,我们都在问:他们到底需要甚么?为什么已经上学了还要半天回来康复机构?机构的康复课程的功能是甚么?基本上只有三条选择:(一)课业补救:康复补救的目的是帮助他们跟上课业和学校适应;(二)继续巩固知动能力,缓解学业压力,增强情绪稳定;(三)社会能力发展。这是学校课程没有的,又是他们需要的, 因此要回机构把社会能力补上?

       那么到底以上哪条才是回来康复的目的?这是机构提供知-动已达下肢又已上学的学生,每天还来机构参与活动,目的何在?功能为何?必须是先想清楚!否则就会反复教以前教的内容,不知道路径在哪里?要往哪里走?最后只能日日重复几个活动,反而糟糕。所以我认同重师中心对12项以上学生走自主走社会这条路,也是赞同的。不过,同样的课程目的,选择的教材和教学模式是可以有所不同,这才能显示出教育康复之丰富多元,尊重老师或康复师之专业智慧。大家能有机会互相观摩,机不可失,因此我很为今天没又上群观看重师这段分享的群友们可惜啊可惜!

    二、针对视频中社会性游戏之分析

      针对今天看到的游戏视频,重师儿童中心知觉动作实验班在廖诗芳老师带领下,一直在实践家庭社区教育康复模型,深耕家长工作多年,其活动方式和一般学校之教学活动大异其趣,从儿童游戏的本能着手,做为促进主动行动的催化剂而非外来的强化和教导。前面也有一些单位的视频应用了游戏的方式来让学生感觉有趣或产生兴趣,但是重师儿童中心的做法却是专门寻找能诱发孩子本能反应,兴奋和警觉的点。这是人类自然发展出来地游戏形式,例如追逐,例如躲避,例如冒险……在没有经济活动的原始社会,嬉戏成了人生之目的。哪些游戏类型会被自然形成?台湾的戏剧治疗师苏庆元老师(小C老师)把人类的古老游戏分为六个原型:(一)、“跟随领袖”类,(二)、“鬼捉人”类;(三)、“躲迷藏”类;(四)、“欺负人”类;(五)“看谁最厉害”类;(六)“拔河”类。苏老师还分析了这六类最能深入人心的古老游戏,其背后所能引发的心理现象,我对照黄惠老师呈现的几个游戏活动,确实发现它在学生身上也出现了这样的化学变化,让学生在活动中从被动、防御、冷漠的状态,渐趋兴奋、热烈与关心,开始关心到事情地发展、他人行动的影响、开始发现自己的角色,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例如:这个游戏(乌云来了)符合鬼抓人和躲迷藏之原形,可以处理到苏老师分析到的:

    1.鬼抓人(攻击者/受害者/英雄 )的议题:我们看到有一位小朋友逐步从被追者到不愿躲避者,最后干脆成为和鬼对抗的英雄!这是一个社会角色发展的微型?

    2.而躲迷藏可以处理到(依附关系/看见与看不见/安全基地)的议题,确实我们看到那位女孩真地是最后只在"布"周围活动,准备随时可以躲回安全基地,表示已经认定那是她的安全基地,几个小孩都能承受乌云来了的压力,因为与扮演抓人的老师有足够安全的依附关系,到了换另一小孩当乌云时,女孩基本躲在安全基地不出来。原来发育迟缓孩子由游戏引发的感觉,其实和普通孩子是一样的,有机会让他们体验游戏的刺激、体验人际关系、体验行为的自然因果关系,这是教材导向的教学“教”不来的自然表现。

       另外,我们来看家长地部分。视频中,家长也很开心放心欣赏孩子之间的互动而不干涉,注意着而不介入,帮排除障碍而不指导,形成了一个古老部落原始而悠闲地生活氛围!这样地氛围有利于早期生命地成长。因此我很提倡这种利用原始本能反应的活动设计方法,这是我们特教人员比较少碰触的领域,我预估它应该会是未来一段时间尤其是针对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性,主动性的诱发占据主流的活动模式。因为它是符合人类天性的活动,让天性发挥出来,推荐早期干预的师长们可以借鉴这样地活动发展模式。(注:我原来只看视频没看计划介绍时,以为这些孩子都很小,可能知动能力也不过3.8项,居然能“适应”环境中的人事物这么好,后来才发现他们是12项以后的,那么这个游戏就不只是纯肢体纯追逐地游戏,而是进入假想游戏、社会规则游戏了。)

       但不可讳言地,它只是学习模式的一种。人类的学习有多种多元的型态,因应不同地环境、学习内容、条件,孩子会逐步脱离本能反应的,全身感受的学习模式,进入视听为主的学习模式,例如皮亚杰所谓认知发展的具体运思 ,维果斯基所谓社会建构之鹰架学习...…等学习模式,所以随着孩子发育地成熟,能力的增长,孩子为主的活动慢慢要转向跟大人学习的活动、师傅与学徒的关系会应运而生,因此我们也会看到今天呈现的其他视频中也有大量教师本位的活动设计,老师都很用心预设了要传授的目标,以及有效传递教材的步骤,如果学生已经超过了知-动三岁的心理年龄,并且和周边大人有了信任关系,那么结构化地教学活动也是学生需要的学习模式之一。

      不过,忍不住又要回过头来不断叨念:这种游戏中感知、兴奋、反应地经验,一定是要有的,也唯有如此才能发现人与人之间地关系。其实在一生的多元学习中,“关系”都会影响学习效果的,你会全程特别关注一场演讲地内容,不是因为演讲者口才多好,而是大约演讲者或内容和你有某些关系。因此活动中不是老师多会讲,教具多丰富,而是如何让学生觉得你跟他有关系或者活动内容和他有关系?例如老师和他玩,会抓他,抓不到会追他……他躲起来,老师用地垫扇风,会把他的躲藏的安全基地吹垮,所以要密切关注......因此活动很简单,道具很少,学生却时时刻刻在关注老师举动,就是因为这个活动从塑造关系出发,而非从目标、课程、教材出发,反而容易把学生地主动性诱导出来。

      不管结构化的或开放是的活动,不管游戏还是教学,还是康复训练,老师永远不要忘了不断在活动中和学生有关系的连结!

撰稿:三周年活动报道组    黎莉

审稿:刘建团   李宝珍

简篇:朱阳

阅读 40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