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说比赛之情景答辩第1篇】可圈可点的一等奖

VV
编辑于2023-12-16
阅读 20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作者简介:

      张日威,深圳市育才集团山海学校德育主任、初一班主任,深圳市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2020年参加班主任比赛七次荣获六个一等奖,2021始指导青年教师参加各级班主任比赛。对班主任工作情有独钟,对班主任比赛小有心得。

        【开篇语】广东省青教赛班主任比赛已经落下帷幕有一段时间了。作为一名老选手,对比赛一直心怀热衷;作为一名新教练,看比赛总是有些想法。现就情景答辩项目,分享一则答题。选手不知来自哪个地区,最终获得小学组一等奖。本文适用于比赛选手、一线班主任等德育工作者研读。前半段是题目和选手答题呈现,后半段是点评选手答题。因点评属于主观看法,难免视角不够全面观点不够确凿,只提供一个角度供阅览者商榷。

题目8:班上的学生小唐学习成绩较差,经常上课发呆、玩东西。小唐爸爸在班级群说孩子学习压力大,最好作业布置缩减一半。小唐妈妈说作业不多,是小唐太拖拉,不自觉,再减知识就没法巩固了。其他家长也说三年级目前的作业量已经很少了,再减孩子的成绩怎么办?请您对此情景案例做出合理分析并提出恰当对策。

    选手回答:首先对问题的判断是首要的,这个题目就是因作业布置量家校之间、孩子父母之间产生了分歧。类似问题其实在我们班主任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


      我打算通过三个“情”字来处理。


第一个是“定情”,先把情绪稳定下来。良好的情绪才能产生良好的关系,而关系大于教育。家校共育有共同的目标和出发点,即为了孩子更好地健康成长。因此稳定大家的情绪是首要任务。


第二个是“知情”,知道问题背后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在心理学上,我们知道三年级是学生道德发展的马恩期(?第一次听说这个词),也是他情感变化的转折期。小唐父母教育观念不一致,这将会对孩子造成很大影响,到底是听妈妈的还是听爸爸的,孩子在其中会摇摆不定。其次,小唐妈妈已经给孩子贴了“拖拉”、“不自觉”等标签,标签效应对孩子影响非常大:“你已经给我贴了这样的标签了,那么索性我就这样做吧”。中低年段孩子很难对自己有完整的评价,他们对自我评价大多来自于同伴和父母。另外,根据《家庭教育指导法》,监护人应对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娱乐以及休息时间作出合理的安排,父母必须“依法带娃”。因此父母必须要用科学理念来教育孩子,要想办法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第三步就是“共情”。这种情况需要老师对家长“共情”。如何共情呢?首先是理解父母的焦虑情绪,有这样的想法很正常;接着要理解孩子,可以为此开展家长辩论会,让家长讨论三个议题:第一,布置作业到底是为了什么;第二,作业多了成绩一定好吗;第三,作业少了压力就会小吗。家长通过辩论把这三个问题辨析清楚了,我觉得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为很明显,作业的布置是为了巩固知识,而不是为了给孩子增加压力。


最后,根据埃里克森人格阶段理论,小学阶段对应的是“自卑—勤奋”阶段,这是6—12岁必须完成的任务。如果这个阶段小学生没有通过自己能力的获得取得一种胜任感,那么她很难在以后的生活中健康成长。以上就是我的回答。

  评委提问:当老师跟家长意见不一致时,分为哪几种情况?这种情况怎么处理

选手回答:这是家校沟通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分歧呢,其实国家对每个年级的作业量都有明文规定,我们依法处理就好。这个时候需要我们真诚地沟通,因为沟通是处于一种两难的情况,双方都处于一种是非评判的位置上,我们需要把当下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达到情感上的一致。了解彼此的需求、了解彼此的困惑,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无条件地接纳孩子。无论他身上出现什么样的问题,他在我面前都是一个完整的人,我们不需要用其他的标签来压制住他,我们需要去包容孩子。评委可以再提一个问题吗?

    评委追问:你这个题目挺有意思的,父母两人都有矛盾了,作为班主任怎么办?你到底听谁的?

选手回答:意思是让我解决这对夫妇之间的分歧对吗。好的。我尝试解决一下。如果家庭夫妻双方意见不一致,需要我们老师来解决的话,我觉得需要科学的方法。《家庭教育指导法》已经给出了方方面面的细则,我们必须告诉家长,你们意见不合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不安全感,会让孩子产生焦虑。孩子在学校的不自信都是家庭中产生的,让他们明白你俩必须得“合”,“不合”是绝对不行的。

    选手回答总体上不错,有一些可圈可点的地方:


    首先,开篇接地气,话语引共鸣。“对问题的判断是首要的”、“在班主任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两句话非常接地气,让班主任一听就能引起共鸣。这充分说明,对于情景答辩这个项目来说,一开口就能够“入情入理”,触动观众共情按钮,这是极其重要的。

    其次,答题很灵活,“三情”引兴趣。选手高度凝练了“三情”,相当于抛出一个漂亮的绣花球,吊足了观众的胃口;然后从“定情”“知情”“共情”等角度来展开叙述,整个过程非常丝滑。另外,总结具有个人风格的套路,这远远强过于生搬硬套别人的套路,让人一听就觉得别扭和牵强。其实情景答辩非常容易套路化,很多选手答题非常死板,严格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程序答题。这个选手答题非常灵活、自然且丝滑,娓娓道来中讲清做法。

    第三,理论功底好,能信手拈来。选手在短短四分钟里,不仅提到了“关系大于教育”、家校共育目标的一致性、学生道德发展和情感发展的阶段性、埃里克森人格阶段理论等理论,“标签效应”、“理解、接纳、共情、安全感”词语的运用,多次提到《家庭教育促进法》的“依法带娃”,还有国家政策规定的作业量问题,这说明选手有很强的理论功底,同时对国家法律政策了如指掌。

第四,家长辩论会,处理有智慧。选手对家校之间、家长之间的分歧,提炼为三个问题:布置作业到底是为了什么,作业多了成绩一定好吗,作业少了压力就会小吗。选手对问题的洞察力是非常强的。尤其让人惊喜的是,家长对作业量问题的分歧,选手并没有苦口婆心去申辩(申辩也未必有用),而是利用家长辩论会这样有趣又有效的方式进行,让家长在辩论中明确作业布置的目的。遇到问题运用一定策略去解决,能够体现班主任的智慧,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选手本人形象气质也好,在回答评委问题时,适时抓住机会制造出幽默效果,这也是选手能拿高分的原因。

但总体上反观这个回答,其实不能怪称之为教科书式的回答。我想在以下方面要加强(广东省青教赛班主任比赛一等奖获得者赵秀秀老师也提供了一些思路):

        首先,透过现象看本质。题目中除了作业量的分歧外,其实还有一些非常关键的信息,更加直指这个问题的本质。小学阶段的孩子,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培养他们的学习力。学习力包括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素养等,如果能够培养得好,孩子们将会终身受益。“经常上课发呆,玩东西”,这说明小唐这孩子成绩差的原因,很可能学习习惯不好。因此在帮助这个孩子的时候,不仅仅是减少作业量,而更是从纠正不良学习习惯、提升对学习的兴趣开始。对问题的洞察要一针见血,透过现象看本质。

        其次,帮扶策略需多元。家长提出的减少作业量并不一定有用。根据教育部规定,一二年级是不允许有书面作业,三年级有书面作业,这其实是孩子正式学习之路的开始,也是培养孩子各种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这个问题需要多元策略:班主任、科任老师和家长要合力,对孩子的学习力有一致的培养思路,比如重点培养习惯、提升兴趣;与其他孩子组成互助小组,组队内异质、队间同质,对孩子提出的要求要接近孩子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再同伴互助中提升学习力。解决问题的思路不能简单二元,要寻求多种支持策略。

    第三,家长观念要纠正。“其他家长也说三年级目前的作业量已经很少了,再减孩子的成绩怎么办”,这充分说明孩子们刚开始学习之旅,家长都已经开始焦虑了,说明家长非常在意学习成绩。班主任要引导家长通过现象看本质,学习成绩只是一个结果,孩子们的学习力不足才是关键。根据孩子年段发展的不同,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的学习力培养重点都不同。跳出成绩关注核心素养,跳出结果关注培养过程,跳出不足关注能力提升,才是正确的育人理念。家长纠正观念需要过程,但是希望看到孩子进步这是肯定的。

    第四,系列课程可开发。有条件的学校,或者有意愿的班主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发学习力的相关课程。如游戏化学习力课程、幼小衔接课程,都是助力于每个学段学习习惯如何培养、家长如何配合,家长要知道学校是如何做得。那么,如果把学生的学习力当成一个课题来研究,这本身就体现了班主任的科研素养。

    选手答题没有涉及以上视角,而且在答辩评委提问时,也没有基本思路。评委问的是“家校不一致时,有哪些情况”,追问“孩子的父母意见不一致,你要听谁的”,其实这是两个大坑,一旦进入评委的这个孰是孰非的逻辑,必定答不好。这个选手强调了两点:第一,家校有分歧,要好好沟通。如何沟通,分歧的实质是什么,没有提及;第二,家长夫妻俩有分歧,你听谁的。她倒是没说听谁的,只说让他们得意见一致才行,如何一致也没有说。没有陷入评委挖的大坑,但是也没有触及问题根本。因此这个答辩,其实是拖累了分数。

       

阅读 20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