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浪花千尘雪,东方明珠百度春。12月10日至17日,赤峰市名校长培养工程第四期培训班,在市教育局王桂相主任一行的带领下,走进了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开启了为期一个周的集中培训。共聆听了八场专题讲座,开展了四场工作坊研修,得到了十几位专家的高端引领和精妙点拨,让我们对学校管理、课程改革、科研选题、师资队伍建设、学习共同体建设等工作都有了全新的思考。再回首激情满怀,展未来信心百倍。
培训伊始,王主任面向全体学员作了重要讲话。首先表达了对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静静博士及其团队的感激之情,感谢前期的精心策划,周到服务,为赤峰市的校长们安排了如此优质的培训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多角度全方位引领校长的专业化发展;接着王主任对全体学员提出了学习要求,一定要认真听课,认真反思,积极参与工作坊研修,确保学习效益最大化;最后王主任温馨提示、深深嘱托,希望大家在上海培训期间学习愉快,身体健康。
专题讲座一: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
专家简介:金京泽研究员。教育学博士,高中学段综合教研员,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专委会委员。出版《课程领导的上海探索》个人专著;主编《课程领导的上海高中行动》《上海市中小学学校综合德育活动指导意见》等多本专著;在《全球教育展望》《课程·教材·教法》《化学と教育》等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20多篇论文。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获上海市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等奖;获上海市教研员论文评选一等奖、二等奖。
11日上午,金博士围绕着“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这一课题,分享了上海市三轮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的历程及成果,引发了学员们的深刻思考。
金博士研究团队经过第一二轮的深度研究,成果显著,明确了学校课程领导力的内涵,构建了提升课程领导力的实践框架。围绕“课程”要素,整体形成项目指南,内容聚焦9个子项目、52个研究点。明晰了“可视化”行动路径,形成了校本化实施课程的操作模型。建立了“共同体”运行机制,形成了“大兵团”行动研究范式。
第三轮聚焦提升课程领导力项目研究,从项目顶层设计开始,不断规范流程,迭代升级,通过与专家咨询,形成特色亮点。在项目落地举措上,以培训先行,抓住关键环节,举办项目年度大会,跨校深度研修,最终形成了显著的项目研究成果。
金博士的讲座不但在如何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上带给我们全新的思考,同时也在如何做行动研究上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金博士的讲座,有理念的引领,有行动的路径,有丰硕的成果,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我们携手同行!
专题讲座二:科研选题的原则与策略
专家简介:黄海涛院长。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丹佛大学访问学者。现任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上海市教育督导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等教育学学科点负责人,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研究员,上海师大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上海高等教育督导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比较教育学报》编委。
11日下午,黄院长用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围绕着《科研选题的原则与策略》论述了“何谓选题、选题何以重要、选题从何而来、如何判断选题质量”四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何谓选题?黄院长说,选题指向问题,但不局限于问题,是从具体问题出发,确立研究问题,确定选题,界定研究领域。选题不等于题目,选题是一般将来时,将要去研究的内容,而题目一般是完成时,往往已有成熟的思考。其实,选题就是选择和确立所要研究的对象、目标和问题。
其二,选题何以重要?黄院长说,提出问题比研究问题更有挑战性,选题的价值决定了研究的价值,选题的成功是决定性的成功。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选题才有研究的价值,也才能形成成果,做有意义的研究,而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
其三,选题从何而来?黄院长给了我们切实可行的路径,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来,某一社会现象可以通过概念转换和价值转换成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可以从文献阅读中来,去权威期刊中点燃思维的火花,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以从学术交流中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研究,触发思维的敏感性;可以从已有课题中来,主动承担任务或者另辟蹊径做多角度研究。
其四,如何判断选题质量?“四问”必要性,有研究价值吗?是真问题吗?有研究意义吗?有创新点吗?“三问”可行性,具备研究能力吗?具备研究条件吗?难度适中吗?“两问”可操作性,研究的问题是否聚焦?研究设计是否可行?最后“一问”有没有可持续性。
黄院长一个下午的讲座,聚焦问题,论述清晰透彻,让我们明白了何谓选题,如何选题,如何做高质量的选题,为我们做专业化的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
专题讲座三:课程标准与师资队伍建设
专家简介:郑桂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曾为华师大二附中语文高级教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现为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市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副主编,上海市新课标初中语文教材特约撰稿人,上海市青语会副理事长。
12日上午,郑博士围绕着《课程标准与师资队伍建设》进行了专题讲座。课程标准是基础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改革的关键就是基于课程标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郑博士从教材、评价、教学、反思四个角度,结合中高考试题及初中教材编排体系,阐述了研读课程标准的必要性,并分享了对教材整合、对考试评价、对课堂教学及行动反思方面的思考,引领我们要反复研读课程标准,依标从教。
郑博士还结合课程标准对教师培训的显性要求,针对八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精彩解读:要坚持终身学习,提升专业素养;要立足教学实践,提高教研水平;要适应时代要求,提升信息素养;要聚焦关键问题,推进校本教研;要加强区域教研,推广典型经验;要发挥制度优势,推进研修融合;要依据课改理念,设计培训内容;要采用多种方式,增强培训效果。
郑博士指出,研读课程标准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理解课程标准对学科本质的规定,是所有教师实施课程与开展教学的前提。我们要认真反思课标学习的现状,不断深入思考,做一个自觉的终身学习者。
专题讲座四:数据驱动的学校管理变革
专家简介:魏峰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本科教学和专业硕士培养),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农村教育、教育政策和学校管理。曾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南京市建邺区教育局副局长、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和美国犹他大学访问学者。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40余篇。
魏教授是大家熟悉的老朋友,曾多次奔赴赤峰讲学,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13日上午,再次聆听魏教授的讲座,甚感荣幸,本次讲座的专题是《数据驱动的学校管理变革》,魏教授从数据是什么、数据为学校管理带来什么、数据可能带来哪些风险以及如何运用数据开展学校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精彩的论述。
学校管理中有多种数据类型,魏教授首先列举了师生基础数据、学校管理数据、满意度数据、与社会相关的数据四类,并对每一类数据的价值都进行了精妙论述。这些数据是有温度有意义的存在,数据是会说话的,可以让我们透过数据得出行之有效的结论,也能透过数据看清诸多教育问题,更可以透过数据找到前行的方向和动力。
接着,魏教授分析了数据对学校管理带来的价值。数据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数据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数据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教育平等的内涵与原因,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数据可以促进教师共享,促进教师团队合作;数据可以促进家校合作,获取社会的广泛支持;数据可以有效的促进学段衔接,助力人才培养的系统性;数据还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各种管理要素间的联系,提升管理的效益。
最后,魏教授还对数据可能带来的风险以及如何规避风险用好数据进行了讲解。数据可能会把师生“量化”,数据压力可能会导致作弊,数据也有可能会侵犯学生的隐私,在运用数据时必须要谨慎。校长作为学校管理者,要有基本的数据意识,建立系统的数据系统,努力创建并形成一种数据文化,这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专题讲座五:学校教育现代化思考
专家简介:赵连根会长。现任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学会会长,曾任浦东新区教育局总督学。在其长期从事学校和基础教育管理中,注重在理论指导下进行改革实践探索。主要学术成果有著作有《现代学校解读与建构》、《新世纪与师资队伍》等,发表《走向现代学校》等论文30余篇。
14日上午,赵会长围绕着《学校教育现代化思考》这一专题,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学校教育现代化概念简析;学校教育现代化面临社会转型挑战;学校教育怎样走向现代化。为期一个上午的讲座,信息量大,感召力强,立足当下,放眼未来,学校教育变革势在必行。
赵会长从“学校教育现代化”概念简析切入主题,谈了农业经济社会、工业经济社会、知识经济社会背景下对教育提出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学校教育需要做出转型。尤其是当下正由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型,在科技的推动下,带来的网络革命、基因革命、纳米革命,给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社会变革必然引发教育的变革,从知识为本走向以人为本,从学科中心走向基于人的发展,从书本知识的系统灌输走向思维优化的探究学习,为了每一个孩子自由而和谐的发展,是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那么学校教育怎样走向现代化呢?赵会长说必然要进行“理念重构、行为重构、文化重构”,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课程评价体系,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强化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专题讲座六:培养会“教”的老师——校长视野的教师专业发展
专家简介:阎亚军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主任、教育学院副院长,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市教育督导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哲学、教育基本理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德国基尔大学和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访问学者。出版学术专著《教育基本问题研究:回顾与反思》等四部,发表论文20余篇。
15日上午,阎教授以《培养会“教”的老师》为题,谈了校长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让我们对“教”有了深入的思考,只有正确定位“教”,才能更好地定位“学”。
阎教授从对知识的处理、对教学的组织、对学习效果的预设三个维度,对“教”进行了论述。教就是把知识打开、简化、压缩,以学生可以理解的方式传授给他们;教就是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就是要在知识教学中发展思维,习得方法,培养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阎教授强调,无论当下如何突出“学”的地位,“教”都是必不可少的,班级里大多数孩子都是普通的孩子,需要教师的引领和帮扶,我们要深入思考的不是教不教的问题,而是如何教的问题。面对不同的知识类型,要有不同的教法,事实性知识以记忆和理解为主,教的方式就是讲;方法性知识,以做和实践为主,教的方式是演示并亲自做一做;价值性知识以体验和感悟为主,重在创设情境,亲历过程,增加体验机会。
听了阎教授的讲座,让我们对“教”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如果忽视教师的“教”,课堂教学必然会走入误区:教师主导地位的缺失,教学开放的失度,教学评价的失真,合作流于形式,课堂表面热闹、满堂问等等。
专题讲座七:教育变革背景下的学校文化建设
专家简介:郑朝晖校长。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现任上海市建平中学副校长,建平教育集团理事会秘书长,兼任全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分会常务理事,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MOOC中心兼职教授,上海市中小学国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上海市特级教师特级校长联谊会副秘书长。荣获全国优秀语文教师、上海市优秀园丁等称号,在港澳台大陆同文异教活动、全国中青年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上海市中青年语文课堂教学大赛均获得一等奖。
15日下午,郑校长就《教育变革背景下的学校文化建设》分享了自己的真知灼见。郑校长立足当下的时代背景,谈了价值重构对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互联网技术对社会结构的巨大颠覆、人工智能对学习理论的冲击与挑战。郑校长说,国家出台“双新”政策,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五育并举的育人目标,着眼于学生的素质,提升学生的素养;体现育人方式的变革,注重实践、过程、反思、协同;体现儿童学习成长的规律,强化身心锻炼,培养社会应对能力以及文明教养、认知发展。郑校长提出,教育要达成一种共识那就是“每个人都是可变基因的种子”!教育要为种子提供适宜的土壤和环境,要让种子习得科学的生长方式,要培养种子选择生长方式的能力与智慧。
郑校长的讲座高屋建瓴,引人深思,作为教师,我们要看见每一个孩子,尊重孩子间的差异,陪伴孩子快乐成长,赋予孩子幸福的能力。
专题讲座八:指向深度学习的课堂生态重构
专家简介:郑艳红研究员。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科研员,第三期、第四期、第五期上海市班主任带头人郑艳红工作室主持人,上海师范大学德育创新基地导师,教育部“国培计划”培训专家,“学习共同体研究院”指导委员会委员。2016年上海市“优秀班主任”,2017年《教师月刊》年度教师,2018年《中国教师报》十大“课改教师”,2021年上海市园丁奖等荣誉称号。参与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研究,主持市、区重点课题,发表论文48篇。
16日上午,郑艳红研究员以《指向深度学习的课堂生态重构》为题进行了讲座。郑老师从自己的成长经历说起,多重身份,多个角色,让人惊叹一个老师可以做那么多的工作,由衷地让人敬佩,正如她所说:所有的经历都是人生财富,每一次清零都是自我革新。
郑老师分享了她的观课所得,她清楚地看到孩子在课堂上遇到困难、无法解决、不知所措的过程,孩子们的虚假学习、浅表学习无处不在。我们必须认真思考,重构课堂生态,建立课堂愿景:保证每一个儿童平等的学习权、高品质的学习权,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要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从灌输中心教学走向对话中心教学,从个人学习走向协同学习。
深度学习的发生离不开高品质的学习设计,郑老师基于儿童视角,分享了小学、初中、高中诸多优秀课例,说明了学生认知需求的重要性,真实的学情才是教学的起点,我们要深刻反思“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经历?有没有借传授知识的名义剥夺了学生思考获取知识的机会?"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郑老师设计的基于学生认知需求的读写深度融合的设计——社会现象评论文《陪读》写作教学。郑老师从任务的、情境的、活动的角度综合设计,全面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工作坊研修一:课程标准与学科建设
12日下午围绕《课程标准与学科建设》这一专题分学段开展了工作坊研修。学员们四人为一个小组,聚焦核心任务,结合本校实际,深入研讨交流,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了研讨成果并作了精彩的汇报展示,得到了专家及伙伴们的一致好评。
专家简介:李佳丽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哲学(教育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数字中心副主任。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青年项目“社会分层视角下我国家庭教育投入行为研究:影响效应和理性决策分析”,主持和参与其他省部级、国家级课题若干。围绕家庭教育投入、课外补习、教育竞争、收入不平等等内容,在《教育研究》《社会学研究》等国内外一流专业刊物期刊发表论文近30篇,部分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其中引用率超过100的有3篇,超过50的有7篇。入选上海市揽蓄人才计划,入选CSSCI来源期刊《苏州大学学报(教科版)》青年编委,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专家库成员。参与撰写咨询报告被省部级及以上领导批示。
专家简介:梁茜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管理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公平、基础教育改革;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项,指导多项中小学教学成果奖申报及科研项目立项。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全球教育展我》、《教师教育研究》、《开放教育研究》等CSSCI期刊上独立发表论文10余篇。入选2021年“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重点推荐项目,曾获第三届教师教育联盟论文评选一等奖、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术交流周优秀论文奖等荣誉。
工作坊研修二:校本研修方案制定与优化
13日下午,聚焦《校本研修方案的制定与优化》这一专题分学段进行了工作坊研修。在专家的引领下,围绕着“什么是校本研修?如何制定校本研修方案?校本研修方案的优化及校本研修的方式”进行了深入探究。
校长们立足本校实际,深入思考制定校本研修方案,从调研开始,定位研修目标,确定推进项目及保障措施,再与组内同伴认真交流研讨,在研讨中不断修订和完善自己的方案。
精彩分享环节是校长们收获最大的,在倾听中不断促进自我反思,再反复修订自己学校的校本研修方案。经过本次研修,学员们向着业务型校长、专家型校长又迈进了一步。
专家简介:陈婧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基本理论、教育政策。2023年入选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2022年版)》。曾在《教师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全球教育展望》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多篇论文经《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专著1部。参与多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大、重点项目研究,主持博士后基金、上海市哲社教育学青年项目等多项课题。
专家简介:杨伊博士。教育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市青年文联会员,上海市晨光学者,上海市“超级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教师话语研究。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项,并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从事研究工作。已出版学术专著一部,个人文集一部,主编教材一本,发表CSSCI论文二十余篇,研究成果曾登上《新华文摘》封面,多次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网转载。
工作坊研修三:教师专业发展积极性提升方案
14日下午工作坊研修的主题是《教师专业发展积极性提升》,学员们在专家的引领下,聚焦两个任务,分组研修,成果显著。
学员们首先以“画像”的方式直观地呈现学校的教师队伍现状,有金字塔、有森林、有太阳花、有飞鸟、有战斗机、有统计图、有思维导图等等,直观地剖析存在的问题,锚定发展的优势。然后通过分组研讨,积极商讨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积极性的有效策略,最终达成共识:通过读书唤醒教师的成长自觉、通过互助教研建立研共体、通过分享展示促进反思提升。带领老师们开启“读书—实践—写作”的教育生活,走上专业化成长之路。
专家简介:武亚运博士。讲师,毕业于复旦大学,法学博士,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访问学者,上海师范大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哲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在《学术界》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参编著作2部。主持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人工智能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风险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年度课题“平台经济视阈下人的精神生产批判研究”。在教学方面,勤于钻研教法,曾获得上海师范大学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
工作坊研修四:温暖润泽的学习共同体建设
16日下午,在学习共同体建设研修团队的核心成员郑艳红老师和程春雨老师的引领下,围绕着“温暖润泽的学习共同体建设”这一专题进行了研修。全体学员就“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意义和作用、推进学习共同体的条件和基础以及存在的阻碍”三个方面的问题,以沉浸式、体验式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交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专家简介:程春雨老师。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浦东新区语文骨干教师,现任教于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先后为浦东新区黄建初教科研名师工作室优秀学员、上海市郊区骨干班主任培训班优秀学员、浦东新区李百艳语文名师基地学员、上海市第四期“双名工程(郑朝晖) 语文攻关基地学员、首届于漪教育教学思想高研班学员。近年来致力于“学习共同体”理念的实践研究,作为“学习共同体”领航教师先后赴云南、内蒙等地进行公开教学。多次在浦东新区、上海市的教学与科研比赛中获奖。主持浦东新区教育科研课题多项,在《中国教师报》《教师月刊》《当代教育家》《教育研究与评论》等发表教育教学文章十余篇。个人事迹被《中国教师》报道,著有《研究型教师的成长力量》一书。
李猛校长
刘峰校长
窦玉贵校长
李善文校长
周景明校长
隋文波校长
曹志强校长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八十多位校长从遥远的内蒙古大草原来到繁华的上海大都市,这是多么难得的学习机会,我们倍感珍惜。在培训期间,无论是听讲座,还是工作坊研修,校长们都特别认真,聚精会神听课,一丝不苟记录,积极主动发言。学习新思想,领悟新理念,拿出新行动,为赤峰市教育的明天助力。
美好而充实的学习时光总是短暂的,赤峰市名校长培养工程第四期培训班即将结束上海之行,满载收获踏上归途,王桂相主任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总结讲话。
王主任首先带领大家回顾了整个学习历程,八场专题讲座,四场工作坊研修,十几位专家的引领,让我们满载而归,不虚此行;接着,王主任对全体学员的学习表现给予了高度赞扬,大家全程参与学习,认真完成各项作业,积极与专家互动,不断反思和深化自己的教育思考,这才是优秀校长的模样;最后王主任满怀感恩之心,对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对各位专家、对为此付出辛劳的服务团队表示由衷地感谢,尤其是静静博士,王主任说:“为什么我们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静静博士对我们爱得深沉!”
王主任说:“生活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勇往直前做自己的主角,要么留在原地做别人的配角。我们可以选择奔跑,也可以选择安逸。”
从理论到实践看似一步之遥,实则隔着万水千山。但我们坚信: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则未来可期。让我们携手同行,赋能成长,共同奔赴教育的诗和远方,用实际行动去书写赤峰教育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