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晨曦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2015年7月18日,介休绵山一日游。

创建于2018-08-22 阅读62

  景区的游览大巴设有很多站,只要进了山的游客就随便坐,车来就上,您想到哪站下就下,不查票。一般都是从最深处水涛沟开始玩起,游客多数入乡随俗。

  出了水涛沟,就是介公岭。绵山 之所以天下闻名,主要是因为忠义之臣——介子推。春秋时晋国大臣介子推功不言实禄,携母隐居被焚在山上,所以此山也名介山。这是介公岭脚下的碑苑,都是纪念介公的。

  介神庙已经累了,得歇会儿了。介子推是古今中外唯一以山、以县、以节、以俗铭记的历史名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介公岭便是千古先贤介子推的隐居地、焚身地和享祀处。介神庙坐落在一处深28米,宽30米,高18米的自然石窟中,是 中国 最大的石窟祠庙。介神庙。您从外面看是一个木质建筑,这里边真是一个山洞!神像都在山洞里。山洞巨大,巨高!

        鼎盛千秋!

       “千秋俎豆”,意思是:列祖列宗们以后永远都能享受祭祀,受世人代代供奉。那个字念:祖。“俎”和“豆”都是指古代祭祀的物品。

        从介神庙再往上走,就可以到介公墓。

        介公墓建于 2000 级石阶之上的柏树岭中央。居高临下,放眼眺望,古代晋国山川尽收眼底。古墓依山而建,有元、明、清历代墓碑数通。

        山顶之上,苍松翠柏,绿树掩映,介公就在此处安歇。宁静深邃,我们仿佛感受到一代忠臣义士的风骨,完全融化在这一片葱绿的土地上。此时无声胜有声,虽然没听到任何说教,但我们的心几乎能看见2600多年前那一幅真实的画面。

         介公墓为椭圆形山丘,削平的一面嵌一墓碑,旁有元、明、清历代石碑数通。墓前两侧有方形 石柱 数根,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

一块简单的墓碑,古朴的青石,苍劲的小篆,仿佛带你穿越了从前,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

  栖贤谷又名九曲一线天,是非常著名的一处景点。相传当年介子推就是从这里带着母亲上的山。

  这些是神像,不是十二属相,这也是栖贤谷的一景,叫六丁六甲保介子。

        栖贤谷是一段很长很长的峡谷,中间溪水很大,古人在两侧的石壁上安上了铁链和踏板,绝对考验人的胆量!其实在漫长的峡谷中,有很多景点,什么鹿鹤送药、仙人石、弄玉吹簫、清心池等等,但我都没看见!因为从山上往下爬这段路实在是太险了。

        当山谷特深的时候,水会离你有三米多高!须攀十余架天梯才能通过,人在吊桥行,瀑布脚下飞!

       这是栖贤谷最下面的正门!

       封侯亭!

       北宋元丰元年(1078)宋神宗因京师方圆百里干旱日久,向上苍求雨,介神显灵,泽沛中原大地,皇帝为感谢神恩,追封介子推为洁惠侯,并降诏委派宰相文彦博在 绵山 宣诏时,修筑了这座亭子。

  正果寺又称五龙躔(音“蝉”),据说当年五条龙在此听空王佛讲法,飞升时留下五条沟壑而得名。从栖贤谷下来,向前坐一站大巴就到了。因为刚才在栖贤谷消耗体力过多,我们俩临时开了一个党小组会,会议一致决定——坐电梯上。

        出了电梯一眼就看到远处的灵应塔。

过了这道门西月门就进入了正果寺景区。门上写大岩寺就是指抱腹寺,即正果寺。

        这里有弥陀殿和圣母殿。
        弥陀殿的大殿,非常古朴,始建于南北朝时期。门楣上方石樑上的花纹至少几百年了。
庙里的老和尚在仔细给我们讲解修行洞和神泉的来历。
         圣母殿后面的这口泉水来历很传奇。当时五龙躔山高水缺,寺内僧人取水,须在云峰寺提取,十分不便,时间长了,僧人也觉疲劳。一天夜里一位僧徒在月下打坐,朦胧中有一老媪飘然而至,说:“今年春夏大旱,百姓苦之,念尔等诚心修行,岩前十步涌泉”。他醒来后,悟出是圣母点化,就顺指点处寻觅,果然石缝中有水流出。大殿后石崖上刻有“正南沟前至崖十步,圣水一池”的字样,是当时僧人所刻。后来,香客们也常带此水回去煎药,很有疗效。

        过了这道门西月门就进入了正果寺景区。门上写大岩寺就是指抱腹寺,即正果寺。


  这是弥陀殿和圣母殿!

        弥陀殿的大殿,非常古朴,始建于南北朝时期。门楣上方石樑上的花纹至少几百年了。庙里的老和尚会仔细给讲解修行洞和神泉的来历。

  灵应塔,外看七层,实际九层,因为还有两层地宫!灵应塔始为唐太宗李世民礼佛谢雨时敕建。唐太宗为谢绵山活佛志超赐雨k安,御驾亲往绵山礼佛谢雨,行至抱腹岩下,志超之徒银空迎驾奏道:师父已圆寂西归矣!时天空忽现“空王古佛"四个金字,太宗遂敕封志超为“空王佛”,并敕命建塔一座,以便奉安御赐鎏金“空王宝塔”。时志超弟子银空等请赐塔名,魏征略思奏道;“ 绵山 空王佛有祷必应,庇佑苍生。拟命灵应塔,意为空王佛永佑大唐。”太宗欣喜应允,始有“灵应塔”名,相传至今。此塔为砖砌明七暗九楼阁式八角佛塔,总高69米,为我国高山寺院之最,是 绵山 标志性建筑之一。塔内基本是佛教净土宗和 绵山 宗教故事的壁画和展览。

        圣母殿后面的这口泉水来历很传奇。当时五龙躔山高水缺,寺内僧人取水,须在云峰寺提取,十分不便,时间长了,僧人也觉疲劳。一天夜里一位僧徒在月下打坐,朦胧中有一老媪飘然而至,说:“今年春夏大旱,百姓苦之,念尔等诚心修行,岩前十步涌泉”。他醒来后,悟出是圣母点化,就顺指点处寻觅,果然石缝中有水流出。大殿后石崖上刻有“正南沟前至崖十步,圣水一池”的字样,是当时僧人所刻。后来,香客们也常带此水回去煎药,很有疗效。百姓感恩捐资修庙,供奉绵山圣母。这就是传说中石壁上的字迹!

        为什么叫正果寺?我身后的正果殿分高僧殿和高道殿两层,里面都是供奉着在 绵山 修行而得正果的高僧高道的真人肉身!高僧有思本、怀德、师显、智玄、明哲、神远、普钦、圆空。高道有玄虚道人、玄智道人、松风道人、松竹道人,一共12座真身舍利像。这其中师显就是刚才说过的幼年失语的那位大师,他的肉身也在这里供奉,而且不知何时他肉身右脚处有破损,露出了肌肉和骨骼!从唐代至明代千百年在这里筋骨不断,不烂不腐!

         这几个修行洞来历也很神奇:唐代 绵山 云峰寺的师显幼年失语,他虔心修佛,但口不能诵经十分痛苦。一夜,师显梦见 绵山 圣母点化他说:“念汝虔心修佛,上方院神泉之水可使复语”。师显依圣母之言每天到上方院汲饮圣水,后便在此洞内修行打坐。百日之后,师显果然开口说话。经过苦修终于成为抱腹寺住持。乾符二年坐化后被包塑供奉至今。后来, 绵山 云峰寺历代僧徒每遇疾患,都要在这里汲饮圣水,然后在这几个洞内打坐,养气练功,所患之疾无不痊愈。

        大殿后的壁画讲述的就是神泉的来历。

  这是五龙殿外的石碑,明代的。

       过了这道垂花门就到正果寺啦。

       这是中国道家自创的一些古字,说的都是修炼之事!

       出了正果寺,往回走,过电梯口往西,就可以走到云峰寺景区,也就是说在半山腰上走,不用爬上爬下的啦。

        过了这道门,就是云峰寺景区了!

        滴翠亭。远处的是迎岚亭。

        山下是绵山的另一处宾馆——云峰墅苑,带电梯的。

        这是空王灵应台。据说贞观十四年(640)唐太宗降诏敕封志超为“空王佛”,并敕修此殿“包塑真容”,他成为汉人成佛的第一人。后来贺之章到此,命名为“空王灵应台”。

  绵山 前面就象躺着一尊卧佛,从这里看还真有点像。

  这就是著名的绵山之字型栈道!

        再往下走,您看到的就是举世闻名的 绵山 “抱腹岩”

  高约60米,长约180米,深50米,形如两手抱腹,所以叫抱腹岩。这座岩洞大的惊人,云峰寺大小二百余间殿堂和禅房就坐落在其中,夏季雨淋不住,冬至雪飞不到,一两万人在里边游览,也不显拥挤。故在古代的“ 绵山 十景”中有“抱腹栖云”的美誉。

  抱腹岩内全是寺庙,我就随便捡几个给您看吧。此殿为释迦殿,始建于唐代,彩塑为明清复修时的作品,相当精美。据传释迦牟尼成佛后,云游至 绵山 时,发现这里山青水秀,是一个修行的好地方,但见田志超在此弘法时,常有妖魔骚扰,遂施展佛法降伏了妖魔。志超为感佛祖的大恩大德,修建了这座殿。我问过这里的大和尚,在绵山总说的田志超就是空王古佛转世。

        这两个看门的小 狮子 好像和别处的不太一样,憨态可掬!

        这就是空王真身殿,这座大殿全部构件采用青石雕刻,保持了唐代风格,因而称石佛殿,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本殿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是太宗皇帝为感谢空王佛赐雨之恩而敕命修建的。这里供奉的是空王佛田志超的肉身!殿门楹联上联是:“真山真水真人修成正果”下联是:“古岩古洞古佛炼就金身”。

         这是弥勒佛殿。这个殿和其他庙的 弥勒 殿还真不一样,这里面供奉的不仅有 弥勒 佛,两边还有十二位高僧。而这十二位高僧分别供奉 中国 、 印度 、 日本 等国的禅宗、密宗、律宗、 天台 宗、法相宗、真言宗六门祖师,印度 的达摩、 中国 的玄奘、 日本 的一行全有!这是很少见的。

        药师殿。相传,药师佛曾口吐精华之气救护了 绵山 脚下的百姓,制止了一次可怕的瘟疫流行。人们为感谢佛的救命之恩,在这里修建了药师佛殿。楹联书法很好,颇有禅味:

上联:绿水青山,随处可通觉路;

下联:松风花雨,融来竟是禅机。

        山崖上悬挂的是大铜铃,叫还原铃。这也可以说是 绵山 的又一大景观!

        据说当年唐太宗李世民为谢高僧志超“解民倒悬”之恩,决定亲率众臣朝山拜佛。然何以礼佛?仍是魏征献计曰:“铃者,灵也,挂铃谢恩方为大礼”。太宗应允,即命能工巧匠打造一口铜铃。是岁农历三月十七日(志超成道日),太宗由文武大臣扈从在 绵山 抱腹岩下,请当地百姓系绳将铜铃挂于悬崖顶壁。从此,抱腹岩祈福迎祥还愿挂铃之俗世代相传,成为神州奇绝。

         这座三门四柱五楼牌坊,是空王大殿的前门。匾额上书“抱腹栖云”四个篆字,语出自清人梁锡珩的诗句。云峰寺建于曹魏时期,所以自古数次被皇上敕封。

         这就是朱家凹。牌楼上四个字: 天长 地久。此语出自老子《道德经》,上面这幅对联非常巧妙:

上联:道泽弘深极世相

下联:德彰玄理尽自然

        这是一幅藏头联,上下联的第一个字连着读就是——道德!

        半山腰的那个一笔书写的“道”字为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

        两边的神兽,右面的叫地吼,是太清天尊的座骑;左边的叫白泽,是上清天尊的座骑,中间如意的作用是镇妖去邪、称心如意、造福万民。这个大“寿”字,据说是吕祖在游 绵山 时亲笔所书。

         石壁上刻着《道德经》、《太上清静经》等道家经文。

        朱家凹是上清 灵宝 天尊的道场,和朱明王朝兴起有关,是一处“圣迹”。据称在元代末年,明太祖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在这里修行,祈祷上苍保佑儿孙富贵。结果他的儿子朱元璋的在 灵宝 天尊的庇佑下,统一了 中国 ,当上了皇帝,建立了大明王朝。在洪武十八年派皇十七子朱权来 绵山 谢恩, 大兴 土木,修葺洞玄宫,这就是朱家凹的来历。

        晨钟!

        暮鼓!


  两边的偏殿都是上下两层,供奉着道教诸神,壁画尤其精美,据说内容叫“三十二天朝元始”。

  洞真宫为元始天尊的道场,始建于唐高宗年间。

  《七签》上说:“洞玄者,通玄也,生天立地,功用不滞,故得名洞玄,洞玄之教以灵宝天尊为迹,以赤混太元无上玉虚之气为本”。洞玄宫的老建筑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毁了,这是1995年重建的。大殿明柱的楹联彼有仙气:
上联:颢气氤氲,一元资发育
下联:神功覆帱,万汇荷生成

        绵山 布局最精巧,环境最幽静的景区——一斗泉。这里也有文殊殿和普贤殿。依山而建的大殿看着特别雄伟壮观!

        清代嘉庆年的石碑。两侧有偏殿,这是凝玄亭。

         大殿西侧崖下,我们终于找到了一斗泉。 确实就有一斗那么大!据说一斗泉是天然生成的石泉 ,因仅仅能盛一斗水而得名。传说很久以前 绵山 缺水,元始天尊云游至此,用拂尘醮东海之水,往绵山洒了几点, 绵山 便出现了很多泉水,最后一点滴在此处,形成一斗泉。后来这里成为元始天尊的道场,百姓有祷必应。为了感谢神恩,依山而建了洞真宫。

         乾坤洞里供奉着两们前辈,一个是李淳风,另一个是刘伯温。据传说这两位都曾在这个洞内修行过。

         李淳风大家肯定知道,隋唐时期最牛的阴阳术数大师,《推背图》、《烧饼歌》都是他写的。刘伯温更不用说了,明阴阳,懂八卦,晓奇门,知遁甲,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

         天象图。这是小六壬掌诀。

  最上的崖壁上是北斗天轮灯圈图,据说在阴历节日时晚上是亮的。

  从乾坤洞往西一溜达,转过亭子,就会看到下一站景区——天桥。

  这个长长的大殿叫悬空长廊。这里面供奉着太上老君从伏羲时代到周初期的十二次化身。其实周代后期的老子也是太上的一次化身。  这是须弥殿,殿内这一奇石叫须弥石,据说是从 印度 佛教发源地 须弥山飞来的。当时此石化作少年,在人间纵情游览,到 绵山 被一老道识破,现出原形,永留此地了。此石经常夜间发光,沾染灵光,获福无量。天桥之下,是太上老君的行宫——洞神宫。两侧均有左右偏殿和钟鼓二楼。从上面看天桥还是蛮雄伟滴!这是天桥景区的电梯。东西配殿里的壁画还是蛮好看滴!画的都是太上老君各时代的化身和功德。这就是洞神宫,因为建在崖壁上,我没法“飘”到大殿前照相了。洞神宫是道德天尊太上老君的道场,道家认为,太上老君有八十一世应化身显示于人间,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五世应化身。此洞是汉代张良、三国时诸葛亮在 绵山 修行之处。张良于汉高祖六年(前201)得到太上老君点化后入 绵山 修炼,后在水帘洞成真,张良曾在山下治妖狐,百姓为感谢并借名避妖,改其村名为“张良村”(在今 介休 市连福镇)。诸葛亮因慕张良辅汉之名。于建安二年(197)来到 绵山 修炼,观察天文,推演阵法,于建安四年(199)离开 绵山 回到隆中,后辅助刘备三分天下,功劳卓著。老君炼丹八卦炉。  两侧瑞兽,左边是白泽,形状是虎头、龙爪、凤尾;右边叫狻猊,它的形状是龙头、鱼身、龙角,都是看守丹炉的神兽。

  天桥是因修筑在悬崖绝壁上的栈道而得名,有千余年的历史。长300余米,宽 1 米多,上离峰顶80余米,高入云表;下距沟底300余米,悬于危岩上。

  整个天桥上一字排开有很多殿堂。崖壁上是伏羲八卦,河图洛书。

阅读 6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