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的游览大巴设有很多站,只要进了山的游客就随便坐,车来就上,您想到哪站下就下,不查票。一般都是从最深处水涛沟开始玩起,游客多数入乡随俗。
鼎盛千秋!
“千秋俎豆”,意思是:列祖列宗们以后永远都能享受祭祀,受世人代代供奉。那个字念:祖。“俎”和“豆”都是指古代祭祀的物品。
北宋元丰元年(1078)宋神宗因京师方圆百里干旱日久,向上苍求雨,介神显灵,泽沛中原大地,皇帝为感谢神恩,追封介子推为洁惠侯,并降诏委派宰相文彦博在 绵山 宣诏时,修筑了这座亭子。
过了这道门西月门就进入了正果寺景区。门上写大岩寺就是指抱腹寺,即正果寺。
这里有弥陀殿和圣母殿。
圣母殿后面的这口泉水来历很传奇。当时五龙躔山高水缺,寺内僧人取水,须在云峰寺提取,十分不便,时间长了,僧人也觉疲劳。一天夜里一位僧徒在月下打坐,朦胧中有一老媪飘然而至,说:“今年春夏大旱,百姓苦之,念尔等诚心修行,岩前十步涌泉”。他醒来后,悟出是圣母点化,就顺指点处寻觅,果然石缝中有水流出。大殿后石崖上刻有“正南沟前至崖十步,圣水一池”的字样,是当时僧人所刻。后来,香客们也常带此水回去煎药,很有疗效。百姓感恩捐资修庙,供奉绵山圣母。这就是传说中石壁上的字迹!
为什么叫正果寺?我身后的正果殿分高僧殿和高道殿两层,里面都是供奉着在 绵山 修行而得正果的高僧高道的真人肉身!高僧有思本、怀德、师显、智玄、明哲、神远、普钦、圆空。高道有玄虚道人、玄智道人、松风道人、松竹道人,一共12座真身舍利像。这其中师显就是刚才说过的幼年失语的那位大师,他的肉身也在这里供奉,而且不知何时他肉身右脚处有破损,露出了肌肉和骨骼!从唐代至明代千百年在这里筋骨不断,不烂不腐!
大殿后的壁画讲述的就是神泉的来历。
这是中国道家自创的一些古字,说的都是修炼之事!
出了正果寺,往回走,过电梯口往西,就可以走到云峰寺景区,也就是说在半山腰上走,不用爬上爬下的啦。
过了这道门,就是云峰寺景区了!
滴翠亭。远处的是迎岚亭。
山下是绵山的另一处宾馆——云峰墅苑,带电梯的。
这是空王灵应台。据说贞观十四年(640)唐太宗降诏敕封志超为“空王佛”,并敕修此殿“包塑真容”,他成为汉人成佛的第一人。后来贺之章到此,命名为“空王灵应台”。
这两个看门的小 狮子 好像和别处的不太一样,憨态可掬!
这是弥勒佛殿。这个殿和其他庙的 弥勒 殿还真不一样,这里面供奉的不仅有 弥勒 佛,两边还有十二位高僧。而这十二位高僧分别供奉 中国 、 印度 、 日本 等国的禅宗、密宗、律宗、 天台 宗、法相宗、真言宗六门祖师,印度 的达摩、 中国 的玄奘、 日本 的一行全有!这是很少见的。
据说当年唐太宗李世民为谢高僧志超“解民倒悬”之恩,决定亲率众臣朝山拜佛。然何以礼佛?仍是魏征献计曰:“铃者,灵也,挂铃谢恩方为大礼”。太宗应允,即命能工巧匠打造一口铜铃。是岁农历三月十七日(志超成道日),太宗由文武大臣扈从在 绵山 抱腹岩下,请当地百姓系绳将铜铃挂于悬崖顶壁。从此,抱腹岩祈福迎祥还愿挂铃之俗世代相传,成为神州奇绝。
这座三门四柱五楼牌坊,是空王大殿的前门。匾额上书“抱腹栖云”四个篆字,语出自清人梁锡珩的诗句。云峰寺建于曹魏时期,所以自古数次被皇上敕封。
两边的神兽,右面的叫地吼,是太清天尊的座骑;左边的叫白泽,是上清天尊的座骑,中间如意的作用是镇妖去邪、称心如意、造福万民。这个大“寿”字,据说是吕祖在游 绵山 时亲笔所书。
石壁上刻着《道德经》、《太上清静经》等道家经文。
晨钟!
暮鼓!
洞真宫为元始天尊的道场,始建于唐高宗年间。
《七签》上说:“洞玄者,通玄也,生天立地,功用不滞,故得名洞玄,洞玄之教以灵宝天尊为迹,以赤混太元无上玉虚之气为本”。洞玄宫的老建筑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毁了,这是1995年重建的。大殿明柱的楹联彼有仙气:
乾坤洞里供奉着两们前辈,一个是李淳风,另一个是刘伯温。据传说这两位都曾在这个洞内修行过。
李淳风大家肯定知道,隋唐时期最牛的阴阳术数大师,《推背图》、《烧饼歌》都是他写的。刘伯温更不用说了,明阴阳,懂八卦,晓奇门,知遁甲,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
最上的崖壁上是北斗天轮灯圈图,据说在阴历节日时晚上是亮的。
从乾坤洞往西一溜达,转过亭子,就会看到下一站景区——天桥。
阅读 6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