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开展读书活动,引导学生消除与经典名著《朝花夕拾》的隔膜,基于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有效推进整本书阅读教学,2023年12月13日下午由奎屯市教育教学研究室和奎屯市七年级语文2工作室联合主办,在奎屯市第七中学进行了送教活动。
首先,奎屯市三中王娜老师从名著阅读激趣课、推进课、读写结合课三个课段三种课型,讲解了设计思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注意考察阅读整本书的全过程。
接下来的三节课例,由七年级语文2工作室全体成员,经过五次线上线下集体备课、磨课,精心打造完成。
第一堂课由焦海丽老师执教《且读且思 细听花语——消除与经典的隔膜》,焦老师通过让学生观看不同时期的鲁迅照片,了解不一样的鲁迅,消除与鲁迅的隔膜。老师引导学生用互动小游戏将十篇作品归类、展示课前调查问卷,让学生分组找寻鲁迅作品中的童年乐趣,学生们主动积极参与其中,读书分享有声有色。为更好地把握这本书的整体特点,老师给出了具体的阅读方法:阅读小引,了解鲁迅写作时的心境;批注式阅读,赏析语言、评点人物,对名著进行深度阅读;“联结阅读法”,联结书中的人、事、情,联结作者和自己的生活。
接下来孙映雪老师以《品读人物群像,解读作者思想》为主题,带着孩子们去探索《朝花夕拾》中的那些人物。任务一“走进花园”,老师运用知识竞赛,复习激趣。任务二“细嗅花园”,让孩子们根据花朵上的提示,在《朝花夕拾》中选出最合适的人物,并进行批注。任务三“思索花语”,以长妈妈、藤野先生、范爱农为例,探究鲁迅笔下的这些人物对他的成长都有哪些意义。最后老师进行了情感升华:在我们深爱的这片土地上,时时处处的小美好里都有着令人心动的大情怀。
《朝花夕拾》很多文章我们需要有两个视角,一个是书中“小鲁迅”的视角,一个是书外“大鲁迅”的视角。鲁迅成长路上的离别:一是别家,二是别乡,三是别国。第三课时,王以娟老师以《成长 离别》为主题,引导学生聚焦这几次离别,探寻鲁迅每一次的别之因、别之情。鲁迅先生的离别之路是他不断成长,思考人生之路。每一段离别的背后都有故事,王老师通过读写结合,让孩子们用文字再现记忆中离别的场景,写出离别之因,离别之情,探寻离别对一个人成长的意义。
李秋娟老师的微讲座,结合三节课例,从四个方面把《朝花夕拾》整本书的阅读教学设计与实践进行了理论建构:一、整体感知,快速阅读,自主批注;二、联结时间脉络,理解人物形象,了解思想变化;三、理解阐释,口语交际训练;四、鉴赏评价:增强跨时空共鸣。
活动最后,岑霞主任再次强调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的必要性,我们要明确目标,清晰定位,促进孩子的核心素养提升,给予学生方法和策略支持,提供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方面的支架研究。
整本书阅读三种课型的推进任重而道远,此项工作的意义和价值重大。相信在奎屯市全体语文人的共同努力下,慢慢构成体系化建设,提升教师“整本书阅读”的指导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品味,营造“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浓厚氛围!
编辑:贺霞 王以娟
审核: 叶书媛 王桃锁
终核: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