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体是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主要侵犯呼吸系统。肺炎支原体粘附于粘膜上皮细胞的受体上,吸取宿主细胞的营养生长繁殖,同时释放有毒代谢产物使细胞受损,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青少年易感,冬秋季多见,引起间质性肺炎和急性支气管炎。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症状具备多样性并且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等感染)很难区别。感染后10~20天后才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头疼、发烧、无痰干咳等,在感染期间可能会发展成间质性肺炎。
肺炎支原体感染广泛存在与世界各地区,不论热带或寒带,城市或农村均有发生。好发年龄在5~20岁,5~9岁发病率最高,其次10~14岁。肺炎支原体的发病率各地报道不一致,国内研究材料表明,流行年支原体肺炎发病率占住院儿童肺炎总数19.2%~21.9%,非流行年为4.1%~7.9%,在校学生有呼吸道症状者中,支原体肺炎占20%~30%之间,肺炎支原体感染在我国广泛存在,是我国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
肺炎支原体感染后,体内可产生IgM、lgG、抗体,一般首发症状后10~30天可以检测到lgM抗体。12~26周后IgM抗体的滴度降低直至无法检测。lgG抗体出现较晚,一般在感染5周以后,出现较高滴度的IgG抗体,且持续时间较长。
血清流行病调查显示人类的肺炎衣原体感染是世界性的,无显著的性别和地区差异,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儿童感染率在20%左右,随着年龄的增加,感染率迅速上升,青壮年可达50%~60%,老年可达70%~80%。肺炎衣原体感染具有散发和流行交替出现的周期性,散发通常持续3~4年,有2~3年的流行期,在流行期间可有数月的短暂爆发发生。
肺炎衣原体感染可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炎、咽炎、喉炎、支气管炎等,近几年研究提示,肺炎衣原体感染还可引起肺气肿、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冠状动脉疾病、缺血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初发缺血性中风、颈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系统疾病。
人体感染肺炎衣原体后可产生特异性抗体,对肺炎衣原体的清除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对宿主无长期保护作用。初次感染时,IgM于发病后3周出现,lgG于发病后6~8周出现。对于再次感染的患者,IgM抗体可能不出现,lgG抗体的滴度则可在1~2周内迅速增高。病原体感染恢复期于急性期相比较,lgG呈4倍以上升高。因此IgM抗体常用于早期感染辅助检测;而lgG抗体出现较晚且维持时间较长,因此常用于感染中、后期辅助诊断。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属副粘液病毒科。该病毒经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多见于新生儿和6个月以内的婴儿。潜伏期为3~7日。婴幼儿症状较重,可有高热、鼻炎、咽炎及喉炎,以后表现为细支气管炎及肺炎。少数病儿可并发中耳炎、胸膜炎及心肌炎等。成人和年长儿童感染后,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
腺病毒是一种没有包膜的直径为70~90nm的颗粒,由252个壳粒排列构成。衣壳里是线状双链DNA分子,腺病毒分为两个属,共约有100余血清型。腺病毒对呼吸道、肠胃道、尿道和膀胱、眼、肝脏等均可感染,人腺病毒约1/3的已知血清型通常与人类疾病相关。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儿童。约半数病人为隐性感染。潜伏期为4~5天。传染源为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病毒由呼吸道和眼结膜分泌物、粪便及尿排出体外,经空气飞沫、密切接触及粪-口途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