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我们获取知识、提升自我、丰富心灵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了解不同的文化、历史、哲学和科学知识。我们可以通过书籍,接触到不同的思想观念,理解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
王俊祥老师再次重读《小学课程标准》,他从身边探索开始。科学就是从一个学生的万花镜开始的,学生眼中的科学课就是要教他们从身边的事物开始观察,从一点一滴的变化开始探究其源,时时来问一个个为什么,足可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学生从身边周围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探究开始,形成了探究科学的兴趣和热情,逐步养成科学素养的形成
秦媛老师读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书后,她认为作为一名教师,一言一行都逃不过孩子的眼睛,因为孩子的眼睛是最敏锐的,而且孩子往往具有“向师性”,他们会模仿你的一言一行,所以要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首先要严于律己从我做起,为人师表言行一致。
秦慧芳老师说每每读完《爱的教育》每每会有新鲜体会,有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常常会怨天尤人,就好像全世界都在跟我们作对一样,甚至抱怨这世上没有人爱自已,有的想更悲观,则会自杀,表示他的抗议,这多可悲呀!
李乃茜老师阅读了《心理课怎么玩》一书,心理课的课堂不同于以往的学科教学,而是更像一堂活动课。如何在课程开始的初期,就使同学们认识到心理课堂的独特魅力至关重要。因此,在课程开始阶段如何导入主题,激发学生兴趣显得尤为关键。在我的课堂上,虽然也会采用诸如活动式、故事式等多种导入方式,但是在阅读过本书后,朱老师在课堂上的这种行云流水、环环相扣的设计是我见识到了更多的可能。教师通过有技巧地提问,层层深入,引发学生边动边思,课程才会丰满有深度。教师不应该死板地按照自己备课时的预设来进行,而是跟随着学生课堂生成来随机提问。当然这也对老师的知识储备与临机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同的班级可能会有着截然不同的课堂走向,也有着更多的惊喜。心理课上涉及的理念和方法,只有被学生内化成自己的思维和认知方式,才能被学生主动在生活学习中去运用,从而调适自己的生活。
读书分享会,不仅仅是在分享书籍,更是在分享我们的思考、我们的理解、我们的情感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我们将会听到不同的声音,看到不同的观点,感受到不同的情感。这些都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重要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