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淑霞,河北省邯郸市邱县第二中学语文教师,中学高级教师,邱县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邯郸市骨干教师。曾获县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县传统文化说课比赛一等奖、 邯郸市讲课比赛一等奖, 多次承担县级示范课、观摩课、青年教师培训等工作。获“县师德标兵”“县名师”“县优秀教师”“邯郸市科研型教师”“邯郸市优秀教师”等称号。在《语文周报》《初中生周报》发表文章多篇,参与多部阅读类教学资料的编辑。喜读书,乐写字,爱学生,享生活。
用文字浸润心田
——肖培东《植树的牧羊人》课评
邱县第二中学 石淑霞
《植树的牧羊人》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我上周也带领孩子们刚刚学完。我先观看肖培东老师执教的课堂视频,再品读教学实录的文字,印象更深,感触也更深。
对于篇幅如此长的一篇文章,一般的处理方法是:首先,训练默读,明确时间顺序,按照三次见闻经历将故事划分为三部分,分别提取“高原”“老人”和“我”的关键信息;然后,欣赏牧羊人的形象,这是赏析语言;最后,分析文章首尾段落的作用,明确主旨。
整体观下来,肖培东老师的这节课是始终引着学生“在文字间来来回回地走”,将多个知识点不着痕迹地由学生回答一个个引出,逐步走向深入。具体来说,有以下感受:
一、这是一节有着常态课外表的朴素的课。
首先,出现了词语听写环节。看过很多名师的公开课,几乎没有字词识记环节,这给普通教师一种误导:公开课、比赛课等大型上课过程是可以略去词语积累环节的。实际上,平时教学一篇文章,哪一位老师不是“文本未动,字词先行”呢?需要看到的是,肖培东老师并不是简单地听写字音字形,而是采用“根据意思猜词语”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语中的含义,而且还将部分词语根据文意随机串联起来,这为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学习做了一定的铺垫。
其次,几乎不使用课件。如今,五彩缤纷、声光电俱全的课件几乎成了公开课的标配;不使用课件,就意味着教师跟不上新形势,不能够“与时俱进”。使用课件的优势自不必说,但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容易禁锢师生的思想;使教师产生依赖心理;喧宾夺主,影响对文本的评析等。本课中,课件廖廖几张,只起到节省板书时间的作用,大量的课堂时间用在欣赏语言、品读文字上,对学生的专注思考非常有利。
以上两个做法虽然简单,却体现出一位学科名师的教学特点。
二、这是一节“授之以渔”的有层次的课。
从课堂形式来说,师生交流的最主要方式是问答式,这和很多老师的课堂相近,但不同的是问答的内容。具体表现为:
1.以课文为抓手,扎实训练阅读方法,有鼓励,更有指导。本单元的学习方法目标是:继续训练默读,学习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肖老师设置的第一个课堂活动是“以第三次见面为例,默读训练,圈点勾画”,笔者揣摩其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是三次见面中篇幅最短的情节,以此为例做训练,便于把控课堂时间,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练习,得到反馈。依据学生寻找关键语句的顺序,依次确定了需要做圈点勾画的语句为“行文思路”“高原变化”“赞美评价”“老人特征”四个方面,并要求学生旁批此词。这就不是只泛泛地提出“要圈点勾画”,也不是将教师的答案一股脑儿倒给学生,而是在肯定学生思考结果后,给出具体的批注方法和批注内容,使学生“鱼”“渔”兼得。
2.榜样引领,兼顾全体。在学生回答过程中,肖老师多次请回答正确的同学解释“为什么这样回答”,这样的做法一举两得,既锻炼了答题者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实现了“兵教兵”,给未答出的学生以指导,以激励。
另一方面,对课堂上始终沉默寡言的少数学生,教师并没有忽视:“这次我觉得你肯定能找出来的”,“你没举手,你来读一读。我们来看看,没举手的同学读得怎样”,“你来说说看。你的同桌经常举手,应该会感动你的”,“你都没有举过手吧?那你再举一次吧”等等。
这是肖培东老师在课堂上自然的教学反应,是长期形成的教学风格的一部分。个人觉得,这并不只是“心中有学生”的教学态度,更是对学生课堂学习方法的明确要求,学生能够参与进来的课堂才是真正的好课堂。
三、这是一节培养了学生思维习惯的扎实的课。
这节课最令人称道的地方就是对学生思维习惯的指导。试看以下两处:
第一处,教师问“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为什么写“还种白桦树”?在学生找出“因为白桦树非常难以生长”,教师肯定并强调“还”字,使学生认识到,这里“还”字说明白桦树存活几率低,而这一个简单的字却能体现出牧羊人精神的一个侧面。作为一篇外国小说,作者和译者用到此词应该是有这个用意,但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大部分学生是会忽略的。从课本到课堂,作为“教学最后一公里”接力者的教师,肩负着重要的任务。
第二处,分析牧羊人形象环节,肖老师要求学生从文章细微处找出证据。学生认真细读后,师生的交流内容不止于语句,而是抓出语句中看似不起眼的如“一直”“一”等词语,感受其坚韧、有毅力的形象;在对待学生回答的“忍受孤独”“努力和坚持”“悲伤和时间”等答案中,肖老师反复引领学生细读文本,推敲观点和文本语句之间的联系。经过反复交流,学生对牧羊人的形象认识,除了一眼能够看出的“坚定、有毅力”,还有细读文本得到的“无私、单纯、热心、专心、细心、知识渊博”等。最可贵的是,获取答案的过程就是学生锻练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的过程。其间,教师的作用不可或缺。好的文字是直抵心灵的,教师的作用就是带着学生、引着学生去品味它的“好”,使它能够浸润学生的心田。
一篇好文章就像一方璀璨的夜空,而教师就是那个为学生指点星星的人。教师不仅要把最亮的那颗星指给学生看,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欣赏它的美;还要告诉学生,其他不那么亮的星星也很美,它们共同构成了这一方美丽的天空。以上这种不恰当的比喻即是我对肖培东老师这节课的总体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