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中国人最远的旅程“南美+南极”

一、秘境国度---秘鲁之行(a)

Zhenhuan
创建于2023-12-15
阅读 150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一)本次旅行背景说明

    南极,原是我人生旅行目的地计划表中的最后一站。三年疫情封控,把人们的生活节奏打乱了。解封出来,发现自己都快成“七零后”了,时不我待呀!虽说南极不是能说走就走的,却心动不如行动。开春后就着手策划,翻出积存的攻略资料,联系航空公司、船公司和旅行社,当然最重要的途经是上网查。对于往返路途四万多公里的南极,必得顺路捎上南美才合理。况且南美本身就是人生应达的旅行目的地之一。对南美各国的取舍,也是难题。阿根廷是去南极必经之地,乌拉圭和布宜诺斯艾利斯一河之隔,割草打兔子就顺带了。按照我的信条,一次旅行不宜超过三周,这次南极邮轮12天,剩余9天只够两国经典游,还不能铺开。无奈只能多延展几天,再去个重点国。我心目中的南美旅行排序是秘鲁、智利、巴西、阿根廷......。以前我曾去过南美三次,到过巴西、阿根廷等国,那这次就在秘鲁和智利之间取舍了。最终从旅游价值和顺路时间安排等方面综合权衡,选定秘鲁作为此行首站,游程5整天(利马、库斯科两都三天、圣谷、马丘比丘各一天)。全部行程控制在25天,采取自助为主、参团为辅的自由行。

  (二)秘鲁简介

    在中国人眼里,秘鲁是个秘境般的存在。她离中国太远了(我老朋友周总夫妇11月9日上午从北京起飞,中转三次,11日凌晨才到利马,这还减了13小时的时差),加上秘鲁全国大部位于高耸的安第斯山区两侧,像一道巨大的屏风挡住外人的目光,更增加了其神秘感。为此先科普一下:秘鲁位于南美洲西岸的中部,北靠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东临巴西和玻利维亚,南接智利,西濒太平洋。国土面积128.5万平方公里,在拉美居第四位。人口3339.67万(2022年)。其中印第安人占45%(是印第安人比例和绝对数最高的美洲国家,所以探寻印第安文明应来秘鲁),印欧混血种人占37%,白人占15%,其他人种占3%。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一些地区通用克丘亚语、阿伊马拉语和其他30多种印第安语。96%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三)两都三日纪行

    1、无雨的首都-利马。我和小玲从纽约出发,周总夫妇从北京出发,相约于11月11日凌晨在利马机场会合,从秘鲁首都利马开始我们的南美南极之行。我们在利马两天,比一般旅行团多停了一天,事实证明很有必要。因为利马对于秘鲁太重要了,30%的国民居住在利马,使之成为南美著名的大都市。整个利马老城都是联合国世界遗产,可看的东西太多了,一天时间难以安排。此外,利马虽处在南纬14度的热带,却已600年没下过雨。但市内并无燥热沙尘之感,绿化还不错,也是自然奇观。

  (1)老城撷英

    我们的利马老城之行从市中心最大的广场圣马丁广场San Martin Plaza开始。

图1:圣马丁广场是1921年秘鲁独立100周年时为纪念圣马丁而把市中心的一个小广场改建而成。圣马丁全名何塞·弗朗西斯科·德·圣马丁·马托拉斯(José Francisco de San Martín Matorras,1778年2月25日-1850年8月17日),他出身显赫,父亲是西班牙将军,自己也是军官。但他却领导了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为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奋斗十年,在实现阿根廷、智利和秘鲁等国独立和解放的过程中建立了不朽功勋,在南美洲享有崇高的声誉。他与西蒙·玻利瓦尔一起被誉为拉丁美洲的解放者,也有学者称其为“西班牙美洲的华盛顿”。智利和秘鲁称他为“自由的缔造者”。1878年,阿根廷、智利和秘鲁三国共同尊其为“祖国之父”。当年在历史关键时刻南方的起义领导人圣马丁主动联系北方起义领导人玻利瓦尔,相向进军,1822年二人胜利会师。但后来因政见不合,分道扬镳。1824年圣马丁隐退欧洲,成就“西班牙美洲的华盛顿”的英名,也成就了玻利瓦尔。

图2:圣马丁广场中心是圣马丁骑马铜像,铜像坐骑的左前蹄扬起。在南美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将军战死沙场,雕塑的马是四个马蹄着地;如果将军在战场上负伤,则是两个马蹄着地;如果将军是老死的,那么就是三个马蹄着地。

图3-4:圣马丁骑马铜像背面是表现两位领袖历史性会师场面的铜像。我用镜头拉近观察细节,竟发现年长含蓄的圣马丁似乎在仰望年轻气盛的玻利瓦尔。铜像后面的两座对称建筑,左面是玻利瓦尔宫,右面是圣马丁宫(见图1)。你会发现玻利瓦尔宫的侧翼比圣马丁宫多盖了一层,明显有扬玻抑马之嫌。我认为就历史功绩而言,二人皆为英雄,难分仲伯;就人品而言,我更佩服圣马丁。后面在阿根廷,我去拜谒了圣马丁陵寝,此为后话。

图5:和玻利瓦尔宫相对的广场西北方是著名的玻利瓦尔大饭店,是利马首家大型的现代酒店,接待过无数政要名流包括肯尼迪总统。大饭店也是《美国恐怖故事》第五季榜上有名的酒店,据说酒店曾频发超自然现象,有捉弄客人的白衣女鬼......。

图6:圣马丁广场西南方科隆歌剧院相邻的巷子是印加古道(Inca Trail)起点之一,巷口有一个童工的铜像。关于印加古道,后面会谈及。

图7:和西班牙的城市一样,利马老城区也有一条步行街叫联合街(Jirón de la Unión),连起了圣马丁广场和武器广场。街上有座巴洛克+洛可可装饰风格的仁慈圣母教堂(Iglesia de la Merced),是利马最古老的教堂。1534年利马建城时的第一次弥撒就在这里举行。

:

图8:仁慈圣母教堂墙根的乞讨老汉

图9:联合街有很多老建筑,市政府对超过两百年历史的古建筑会贴上一个特殊的保护标志,只能维修,不能拆毁和改建。保护标志有点类似于汇丰银行的LOGO,汇丰LOGO是红白六边形,利马保护标志是黑白五边形。图9的左2左3两栋房子都是老宅,放大右边两个巡警的头上方,能够看到200年古建的保护标志。

图10:利马武器广场    (Plaza de Armas或Plaza Mayor)和几乎所有的西班牙殖民地城市一样,市中心就是武器广场,周围环绕着总统府、主教座堂、总主教宫、市政厅与协和宫。旅行中我对小玲说这就像北京的天安门广场,现在看来不太恰当。天安门广场更多是当代中国礼仪和象征性的中心,而武器广场则是当代秘鲁无可置疑的发祥地与政治、宗教核心。1821年,圣马丁就在这里宣布秘鲁独立。人们来到武器广场,更绕不开皮萨罗。我尽简要说一下这个人。弗朗西斯科·皮萨罗( Francisco Pizarro,1476年—1541年7月26日)是个大字不识一箩筐的西班牙混混,不甘平庸、野心勃勃。他受科尔特斯征服墨西哥的鼓舞,一生中多次组织探险队和远征军前往印加帝国,百折不挠。最后一次于1531年,已经56岁的皮萨罗带领一支不足200人的队伍从巴拿马起航,用了一年时间才到达秘鲁海岸。1532年9月,他带领177人和62匹马向内陆安第斯山挺进。去挑战人口约为1000万,占据半壁南美洲的印加帝国。他靠着知识、胆略、奸诈和运气获得成功,开启了西班牙征服南美洲的时代。他也是现代秘鲁首都利马的建立者。在西班牙历史上,皮萨罗和墨西哥的征服者埃尔南.科尔特斯齐名(在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皮萨罗名列第62位,科尔特斯名列第63位)。皮萨罗早期的探险殖民活动,主要伙伴是强盗阿尔马格罗和恶棍神甫卢克,后来皮萨罗和阿尔马格罗因分赃不均而翻脸。阿尔马格罗占据了古都库斯科与皮萨罗兄弟对峙,1538年兵败被杀,但他的追随者于1541年7月26日在利马总督府成功刺杀了皮萨罗,为主人复仇。

图11:以武器广场为中心,条条街道成辐射状向四周延伸,通向城区各个角落,石板铺砌的街面显得古香古色。16-17世纪,广场也曾被当作斗牛场和宗教裁判所执行死刑的地方。广场中央曾设有一个焚尸炉,焚烧被判了死刑的人,后来火刑被废除。1650年在焚尸炉原址上建了一个天使吹喇叭的青铜喷泉,保存至今。

    武器广场上最凸显的建筑就是始建于1535年的利马主教座堂(Basilica Cathedral of Lima),陆陆续续建了很多年,直到1625年才竣工。几百年间经过了多次修缮,现在仍然保留着殖民地的建筑结构和外观,是利马的标志之一。征服者皮萨罗虽然不是文化人,却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亲自设计了利马大教堂。他遇刺身亡后就埋葬在大教堂右塔旁马赛克装饰的小礼拜堂里。据说当发现他时身上有多处刺伤,头颅已被割下。

    教堂左边这座有着华丽的摩尔式阳台的建筑是利马总主教宫(Palacio Arzobispal de Lima),即主教官邸。

图12:总统府最初是皮萨罗的总督府,也是他血溅宫闱之地。现总统府为1938年新建的巴洛克式建筑,我觉得还不如厉害国的一些县政府气派。

图13:我们正赶上中午总统府卫队换岗,还有吹吹打打的仪式,但明显不如厉害国的仪仗队威严,看前两排肩枪的角度都不齐。

图14:总统府旁边的这块土地和黄色建筑,是皮萨罗家族的私产。几百年来,无论是殖民地还是共和国,是军人独裁还是民主政治,私有财产不容侵犯一直是金规玉律。

图15:从总统府后门(应为平时进出的门)遥望,可见山上贫民窟。我想这也太不顾国际影响了,好歹架块“为人民服务”的高牌子也能遮挡一下。

图16-17:眼前这条不起眼的公路从总统府后面经过,就是大名鼎鼎的泛美公路。它从利马东北穿城而过,车流量很大。跨路天桥上布满摊贩,芸芸众生相。我去拉美几次,在各国都没见到有城管这种遭人厌恶的行头。

    顺便说一下泛美公路(Pan-American Highway),这条贯穿整个美洲大陆的公路,北起阿拉斯加,南至火地岛,全长约48000公里。是世界最长的洲际公路,也是多国合作修建的国际公路。1925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了第一次泛美公路会议,决定美国与拉丁美洲各国共同规划和修建这一公路系统。1936年召开的泛美巩固和平会议上签订了泛美公路协议。墨西哥是第一个完成境内路段修建的拉美国家。目前除了巴拿马到哥伦比亚(达连隘口)之间87公里原始森林因绿色和平组织阻止未能修建公路以外,美洲大陆各国都通过这个公路网连接起来。 泛美公路是全球自驾旅行者的终极旅程,其最著名的路段包括阿拉斯加道顿公路(Dalton Highway)、美国加州1号公路和美洲洲际公路(Inter-American Highway),前者是去北极的必经之路,后者连接美国与巴拿马运河,都是自驾者挑战泛美公路的经典路段。建议有自驾情结的朋友走泛美公路时去加州1号或巴拿马,不要挑战道顿公路,那段路太危险,连保险公司都不承保。

图18:我们分段走过泛美公路,曾经经道顿公路去北极圈,那段沙石冰雪路令人惊悚。

图19:我们也曾开车跨过巴拿马运河上的美洲大桥,从北美洲到了南美洲。从1962年美国援建大桥落成,到2004年另一座运河大桥(百年大桥)通车为止,美洲大桥一直是泛美公路的中间咽喉、跨越巴拿马运河的唯一的固定大桥。再过十二天我们将到火地岛,就算断续走完了泛美公路。

  (2)黄金博物馆猎奇。

    说远了,再回到利马。我们在利马比旅行社安排的行程多停一天,就是想仔细看看秘鲁黄金制品和世界兵器博物馆,简称黄金博物馆。这家享誉世界的私人收藏博物馆位于利马市蒙特利科区,创建于1966年。展品以农艺学家、金融家、外交家米格尔·穆希卡·加略家族收集的文物为主。下层展区展出印第安部族的金银饰品、彩陶及其他文物。上层展区展出兵器铠甲等。我们对黄金博物馆早有耳闻,当身临其境时,还是被展品震惊了。

图20:这是黄金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金图米。图米(Tumi)是一种印第安人的礼仪刀,主要用来血祭和外科手术。它属于秘鲁海岸的前哥伦布文化的文物,包括摩切文化、锡安文化、奇姆文化和印加文化都有图米。这种刀的半圆形刀片很好辨认。此外,它的手柄也非常独特,手柄上经常雕刻有动物或人类的雕像。作为一种仪式性的物品,图米一般用金、银、铜和青铜制成。图20是来自公元850-1050年秘鲁的一把图米刀。这支刀上雕刻者一位装饰华丽的贵族。

图21:兰巴耶克风格(公元700-1350年)的人面纹饰金水器

图22:一对五手指的金手套,呈现朱砂痕迹,无装饰。秘鲁北部海岸兰巴耶克风格(公元700 -1350年);下为双底座拨浪鼓型杯,拨浪鼓的底座装饰有四角形的花边图案,器身装饰为兰巴耶克神的脸,斜眼,嘴部露出獠牙,圆形耳饰有crisocole设置。酒器的腰线周围环绕着一圈镶嵌的crisocole 和绿松石,用折叠针勾勒出轮廓。材料:黄金,绿松石和Crisocole。

图23:酋长的项链。秘鲁北部海岸兰巴耶克风格(公元700 -1350年);材料:黄金和珍珠。

图24:黄金冰袋。

图25:印第安人原始宗教的生殖器崇拜,缘于氏族社会的低寿命与高死亡率。人们祈盼多子多孙,人丁兴旺。图为金银材质的阴茎滴水器。

图26:前述图米刀的作用之一是手术刀。古印第安人具有高深的外科医术,掌握用古柯麻醉的开颅手术技能。图为经手术开颅后覆盖金箔愈合后的古印第安人颅骨。

图27:古印加文明曾达到辉煌的高度,但遗憾的是未能创造出与克丘亚语相匹配的文字。还停留在结绳记事的阶段。另外两大古印第安文明阿兹特克(Aztec)和玛雅(Maya)文明亦如此。阿兹特克没文字,玛雅曾有文字,但和其文明一起失落了。图为印加文明的记事物品。

图28:古印加彩陶无论是器型还是色彩图案,都极具美感。


图29:黄金和兵器博物馆的上层主要展出古代和近代兵器与铠甲。我25年前的同事,现中远海秘鲁公司谢总陪同我们一起参观。

图30:和一般军事博物馆不同,该博物馆不着眼于藏品的种类和数量,而是注重历史文物的收藏。该馆的藏品大都有故事可讲。有些还是珍贵文物,是重要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见证。上图这把左轮手枪是秘鲁将军、1886-1890年秘鲁总统,在南太平洋战争失败后拯救濒于崩溃的秘鲁,誉为“战后秩序的恢复者”的安德烈斯·阿维利诺·卡塞雷斯(1836年-1923年)的配枪。

小Tip:南太平洋战争,这场战争发生于1879年-1883年,智利为一方,国土小人口少,但白人多,军队数量少素质高;玻利维亚和秘鲁为另一方,国土大人口多(印第安人多),军队数量多素质差,弓弩长矛还是标配。这场主要以争夺硝石和鸟粪资源为目的的战争,智利最终获胜,夺得原本属秘鲁的塔拉帕卡省和阿里卡省(Arica),以及玻利维亚的滨海省(Litoral)。自此之后,智利走上强国之路,成为南美三强之一;玻利维亚失去出海口,成为内陆国,发展受到严重阻碍;秘鲁则一蹶不振,内乱不断,卡塞雷斯在危难中拯救了国家。这场战争是19世纪拉丁美洲规模最大的战争之一,对南美洲乃至西半球的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未完待续)

阅读 150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