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有专攻“学”无止境—李春兰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开展以“数量关系”为核心的解决问题研修活动

文明市外小
创建于2023-12-15
阅读 50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近日气温骤降、寒气袭人。尽管寒冷,但李春兰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的学习热情依然高涨,积极参加每周一次的研修活动,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2022版新课标把“数量关系”作为一个主题单独列出来,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2023年12月13日下午李春兰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举办了《以“数量关系”为核心的解决问题》的专题交流分享活动。本次给我们带来精彩分享的是工作室核心成员卫敏老师。

本次分享活动卫老师主要从数量关系、新课标中的数量关系、数量关系主题的核心概念、“数量关系”的一致性、课堂教学五个方面做了深入浅出的交流。

卫老师指出“一致性”该词在数学新课标中出现了18次之多。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数的概念和数的运算的一致性;2、教—学—评的一致性;3、核心素养具有一致性。

数量关系是运用数与符号或含有符号的式子对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性质、规律的表达。数量关系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数量关系的研究和探索是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模型意识、应用意识等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

以往有关“数量关系”的内容是散落在教材中的,涉及多个主题内容,这样老师们很难将这些内容建立起整体结构性的联系,常常作为一个个分散的知识点来教学。新课标将这些看似零散的内容整合到“数量关系”主题下,更有利于学生从内容结构的整体视角理解“数量关系”,理解如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应用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从而发展符号意识、推理意识、模型意识和应用意识等数学核心素养,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以“数量关系”为核心的问题解决在小学阶段可以初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在理解运算意义的基础上建立“加法模型”“乘法模型”等,进而进行模型的拓展应用。数量关系是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对运算意义进行理解,通过手势、故事、情境帮助学生理解。    

 第二阶段:模型阶段,学习两个模型的建立。    

 第三阶段:主要是应用数量关系模型解决问题,重点用字母表示关系,表示规律。通过数量关系把复杂的问题通过分析提高模型意识。

核心概念是学科知识体系的关键,是知识的“根”,是对知识之间关系的高度概括,每个核心概念都蕴含着核心性、本质性的思想观念或思维观念、探究方法,具有很强的迁移价值。卫老师对数量关系主题的核心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一致性”是2022新课标重点突出的方向之一。活动中卫老师还分享了“一致性”在“数量关系”中的体现。


在日常教学中如何落实数量关系中的“一致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卫老师给了我们以下启发:(1)课堂教学中要巧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给与学生空间,促进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去发现,在真实的解决问题中去体会,找到数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形成模型意识。

(2)数量关系最典型的是几何直观,这个关系是抽象的,直观的图形把抽象的数量关系具体化、外表化、形象化就很清楚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的还要引导学生利用画图、实物操作、列表等多种表征表达,逐步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

(3)培养数学思维,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在动脑、动手、动嘴过程中展示学生的思维。此外,教学中还应当注重对数学文化的渗透,特别是对中国古代传统优秀文化的渗透,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感悟思维的跳跃提升,体会数学的严谨与抽象,从而促进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

分享结束后,工作室主持人李春兰老师做了总结性发言。在数量关系主题的教学中,我们要引领学生立足真实问题情境,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能用数和符号来表达实际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并建立恰当的数学模型,实现从四则运算意义的理解到模型建立的抽象过程,以及问题解决从个别化到一般化的过程,从而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希望工作室的老师,一定要思考自己的课,要以课标为依据,要务实、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才能取得进步;一定要去解读教材、深研课标、深耕课堂,助力学生核心素养落地!

讲座中工作室的教师们认真听讲、做好听课记录并分享了自己的学习收获。

解决数学问题离不开对数量关系的分析, 数量关系是 使学生形成解题能力的工具,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纽带,是使学生形成创新能力的平台。在李春兰老师及核心成员的带领下,工作室全体老师    将在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过程中打开更广阔的教育视野,打造更高效的数学课堂,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撰稿:何莹飞

审核:李春兰

编辑:杨亚青

阅读 50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