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中的党史

用户3262321
创建于2023-12-14
阅读 28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一、标题:

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学习心得

二、作者姓名:

李佳楠

学习背景

政治影响

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什么是毛泽东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说:“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这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一思想是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真理。那么《沁园春·雪》有多么深远的政治影响和历史意义呢?是怎样赠送给柳亚子先生的呢?又是怎样在重庆刊登出来的呢?笔者对人文细心研读,整理考证,以飨读者。

1945年8月30日,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邀请老朋友在重庆桂园寓所相聚,宴请了柳亚子、沈钧儒等人。柳亚子早年组织南社,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辛亥革命,大革命时期曾与毛泽东共过事。由于他俩都酷爱古典诗词,所以比起一般朋友来显得更加亲切。在宴席间,柳亚子赠送毛泽东七律一首,诗曰:“阔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弥天大勇诚堪格,遍地劳民乱倘休。霖雨苍生新建国,云雷青史旧同舟。中山卡尔双源合,一笑昆仑顶上头。”9月2日,《新华日报》以《赠毛润之老友》为题,发表了这首诗词。

9月6日,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陪同下,来到重庆沙坪坝南开学校津南村看望柳亚子。在柳先生寓所,柳亚子向毛泽东索要诗词。于是,毛泽东将《沁园春·雪》随手书写赠给柳亚子,并附简言:“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似与先生诗格略近,录呈审正。”

柳亚子先生得到毛主席题赠的《沁园春·雪》之后,视如珍宝,即赋和词《沁园春·次韵和毛润之咏雪之作,不尽依原题意也》。附上原词:“廿载重逢,一阕新词,意共云飘。叹青梅酒滞,余怀惘惘;黄河流浊,举世滔滔。邻笛山阳,伯仁由我,拔剑难平块垒高。伤心甚,哭无双国士,绝代妖娆。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秾情着意雕。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

1949年5月,毛泽东主席在北京香山双清别墅会见柳亚子先生(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重庆谈判结束毛泽东返回延安后,柳亚子就把毛泽东录赠给他的《沁园春·雪》和他写的和词,亲自送到《新华日报》要求发表。可报社的总编告诉他,发表毛泽东的著作(包括诗词)要向延安请示,要得到毛泽东同意。经过双方协商,毛泽东写的《沁园春·雪》暂时不发表,只把柳亚子先生的和词,在同年11月11日的《新华日报》副刊上刊登。因为柳亚子先生和词在《新华日报》发表时,题目是《沁园春》,副标题是“次韵和毛润之咏雪之作,不尽依原题意也”,所以这就引起了重庆人民极大兴趣,都渴望最先读到毛主席的“咏雪之作”。由于柳亚子先生是把毛泽东的原词和他的和词一起送到《新华日报》社去的,为此毛泽东的咏雪之词在报社一部分同志中已先睹为快,互相传读了。

其实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第一位读者不是柳亚子,只是这首词确实首先是经柳亚子宣传得以传播的。那第一个得到毛泽东诗词墨迹的是谁呢?

原来重庆谈判前夕,毛泽东专程前往拜访在长沙一师认识的孙俍工先生。孙俍工曾是长沙第一师范的教授,此人多才多艺,书法独树一帜,字迹飘逸俊秀。毛泽东在一师附小任教时,曾慕名听过孙俍工讲的美术书法课。那时毛泽东受益匪浅,后来苦练书法并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就曾得益于孙俍工的影响和指教。这一次毛泽东前来登门拜访,孙俍工欣喜若狂。他俩寒暄一阵后,毛泽东便拿出一张纸卷,递给孙俍工说:“这是俚词一首,自己涂鸦,送与先生。先生看看这字写得有无长进。在一师时,先生教给我的书法要领,二十年来一直不敢忘记呢。”孙俍工小心翼翼,慢慢展开纸卷,原来是一幅横轴,是毛泽东亲笔手书的《沁园春·雪》。孙俍工睁大眼睛仔细观看后,情不自禁大声赞叹:“太好了!你戎马倥偬,日理万机,还能忙里偷闲,不忘书法艺术,真是难能可贵啊!”只见铺开的纸上字体大气磅礴,字迹笔走龙蛇,酣畅淋漓,又嚼文字内容,简直气吞山河,书法和诗词相得益彰,文采出众。孙俍工啧啧称赞道:“好!好!好!仿古而不泥于古!尽得古人之神髓,而又能以意出之,非基础厚实者莫能如此。况你由行而草,竟能卓然自创一体,真不简单!你笔底自由了!”

诗词原文


诗词解读

    全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诗人用如椽的画笔描绘了北中国壮丽的雪天景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中,表现了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预示了革命必将胜利的光明前途。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祖国北方的严冬景色,千万里大地,覆盖着层层冰雪,千万里长空,飞满了飘舞的雪花。〕

    这一层,总写北中国的严冬景色。第一句,“北国”点明了描写的区域,“风光”点明了歌咏的对象。第二、三句展开描写,点出词题“雪”,使第一句中的“风光”得到落实。“千里”、“万里”承“北国”二字,写空间之广;“冰封”、“雪飘”承“风光”二字,言天寒之甚。第二句是静景,写地下;第三句是动景,写天上,这样就使动静交织,天上地下交相辉映,只用八个字就勾画出北国严冬特有的景色,显示了作者壮阔的胸怀。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登高举目向长城内外望去,全被大雪覆盖,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冰雪世界;而黄河的上游下游,一时间失去了它往日那奔腾的惊涛骇浪,全都结冰封冻。蜿蜒绵亘的群山,一片皆白,犹如一条条银色的长蛇婆娑起舞;此起彼伏的高原,好像蜡色的象群你追我赶奔向远方;纵目极望,银色的群山和高原,与飘雪的天空连在一起,仿佛要和老天比试谁高谁低谁弱谁强一样。〕

    这一层是对“北国风光”的雄伟景象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望”是领字,从第四句一直领到第十句,表明这些都是眺望所见,都是“望”的对象。又分两层展开诗意。前四句表现“雪”景的气魄和威势。“长城内外”,是南北纵览;“大河上下”,是东西环顾。所写空间辽阔,与前文的“千里”、“万里”相承。“惟余莽莽”,是明写雪,“顿失滔滔”,是暗写雪,一明笔,一暗笔,把“雪”铺天盖地笼罩一切的气势表现得恰到好处。

    诗人笔下的“北国风光”,实际上也是对当时反动统治下的中国北方“冰封雪飘”政治形势的象征性描写。诗人特意将那孕育着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大河”,那象征着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抵御侵略的光荣传统的“长城”入诗,这就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族自豪感,鼓舞着全国人民奋起保卫我们美丽富饶的祖国河山。

    后三句,进一步活画出冰封雪盖下北国山原的色彩、形态和精神。“银”、“蜡”是写色,“蛇”、“象”是绘形,“舞”、“驰”化静为动,赋予“山”、“原”以蓬勃活跃的生命力。“欲”字化无意为有意,把“山”、“原”人格化了。

    可以想象:那如飞似舞的群山,那如奔似驰的高原,“欲与天公试比高”,富有积极向上的战斗精神,不正象征着那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汹涌澎湃,形成全国范围内的轰轰烈烈的抗日高潮吗?

    综述之:在北方,大雪纷飞的天气,最能体现祖国山河雄伟的莫过于长城、黄河、群山和高原。这些景物在冰封、雪飘的衬托下,使北国风光更加雄伟壮观。因为是咏雪,这些景物的共同特征是一个“白”字。“莽莽”的长城内外,失去浪涛的大河,“银”色的群山,“蜡”色的高原,展现出一个无边无际的银装世界。其中长城、大河的静景,群山、高原的动景,相互映衬,使祖国山河更加充满活力。诗人给群山和高原灌注了活跃的生命,大自然被写得生气勃勃、壮丽非凡,反映了诗人的广阔胸怀和气壮山河的巨大魄力。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待到雪霁天晴的日子,雪白的大地披上了红色的盛装,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显得格外娇美艳丽。〕

    上层七句是实写,写眼前的雪天的风光,着重从雄伟上落笔;这三句是虚写,写想象中的“晴日”风光,主要从艳丽上描写。“须”字,在时间上表示指日可待,在情绪上显示出急切地向往。“晴日”,是对革命光明前途的形象预见。“看”字与前文的“望”字相对,统领着以下两句拟人化的描写。“红装”与“素裹”对仗,浓淡相衬,妖艳明丽。“分外妖娆”,把上阕的写景抒情作一收束,含蕴着对祖国更美好的明天的热烈呼唤。可以想象,待到雪后初晴,天上的丽日红艳艳,地上的积雪白皑皑,上下交辉,光彩焕发,河山穿上新装,日月换了新天,这就是革命在全国胜利后,万户红旗、万家春色的写照。这样把眼前的雪景和想象中的雪景结合起来,寥寥几笔就给画面涂上了明快清新的色彩。

    今天,这个“晴日”的万丈光芒,正沐浴着神州大地。毛泽东同志在抗战前夕指出这个必将来临的“睛日”,在当时对于鼓舞全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具有何等振奋人心的力量!

阅读 28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