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陆早才名师工作室观摩市新课标培训活动及省评优课活动

栀子
编辑于2023-12-14
阅读 53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为进一步提高团队成员的语文教学研究能力,推动工作室成员教育教学专业水平的提升,陆早才工作室全体成员参与了无锡市小学语文新课标培训暨跨学科学习主题研讨、无锡市直属陆早才名师工作室研究活动以及江苏省第24届青年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暨评优课活动。

       教无止境,研共成长。此次学习,陆早才名师工作室成员们感触颇多。

董鲁君

       近日,我有幸聆听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暨优课评选活动。其中陈老师的《自相矛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独特的教学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充满了语文味,让我知道了小古文的教学可以这么教,也可以这么学。

        二、有效的教学策略

       小古文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陈老师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等方法带领学生读懂文本,并通过图文讲解明白了文本的道理。

        三、语文要素落到实处

        陈老师让学生试试自己怎样卖矛和盾,加上动作,注意语气,从中体会思维的重要性。最后通过拓展练习,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落到实处。

冯冬梅

       有幸参加了无锡市小学语文新课标培训暨跨学科学习主题研讨,倪校执教的《夸夸老店“公和永——设计直播文案”》令人直呼:语文,原来可以这样教。

 这堂课来源于生活中真实的问题——如何振兴百年老店,学生前期对“公和永”的销售情况做了调研、体验了糕点制作,本堂课来到了最后一个环节设计直播文案,现场销售。学生用自己设计的文案现场兜售,这一活动掀起了全场的小高潮。为了卖出商品,学生撒娇、卖萌,做促销,打通了理论和实践通道,锻炼了沟通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更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冯若泓

       此次跨学科主题学习研讨活动以生动的课例和成果展示,诠释了跨学科学习的基本形式和积极意义。

        一、立足语文,言语实践

       三堂课皆体现了多学科的融合,既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也是一次核心素养的历练提升;但三堂课也都突显了语言运用能力的培育,是对语文学习的补充、拓展与深化。

        二、化知为智,解决问题

       跨学科主题学习中,“跨学科”是前提,“主题学习”是落点。主题的确定、情境的创设、任务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到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去。

        三、以人为本,学为中心

       这三堂跨学科学习课堂还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始终将学生放在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应用者和发现者,切身感受着真实的学习过程。

李真

       听了14堂课,堂堂精彩。其中,苏州范建健老师的《忆读书》最为难忘。从范老师的课中,我读到了三处亮点:

      “理”为线索,素养向下扎根。范老师利用一根时间轴,指导学生梳理冰心在文中“忆读书”的经历。

      “寻”作指引,思维向上生长。范老师从冰心的阅读经历切入,引导学生圈画、总结冰心的阅读经验。

     “用”贯始终,能力纵横伸展。无论是课前谈话,还是课中交流,或是课后作业,范老师始终围绕在“经历”中总结“经验”这根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李振楠

       有幸现场观摩了江苏省第24届青年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对《桥》这一课印象颇深。语文教学必须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大单元、大任务、大前进进行教学设计,我觉得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提升教学设计的站位。从关注单一的知识点、单篇课文转变为重视大单元设计,以整合的方式组织单元教学,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把学生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核心素养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是设计真实的教学情境。这种情境既包含语言学习材料和文本,也要接近于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可以进行可操作性的语言实践活动,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想象,获得丰富的感受和体验经验。

 三是以核心任务为引领。学习任务的确定必须依照核心素养,任务要指向目标,紧扣主题,顺应前进,引领活动。

刘萍

       近阶段在研究二年级《雾在哪里》一课,因此,对省赛课的《雾在哪里》颇有感触。

       一、以课标为导向,构建语言经验的情境场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让我们的知道语文课堂需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周老师一开始就创设了富有童趣的情境,帮助学生快速融入课堂的学习。

        二、以文本为依托,挖掘语言经验的训练点    

      “个体语言经验”是一个人“搬得动、带得走”的语文内在素养,是我们语文课可呈现的学习成果。周老师在课堂上都充分挖掘了文本中值得训练的语言经验生长点,如关联词“无论……还是……都……”。

        三、以支架为抓手,发展语言经验的生长线

        学习支架是在学习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通过某种手段或措施提供一切支持,目的是帮助和引导学生完成知识和能力的建构,促进学生的发展。周老师在课堂上多处使用了学习支架:任务支架、图片支架、语言支架……

卢希

        本次观摩省青年教师优课活动,收获颇丰。印象最深的是路小兰老师的《那个星期天》。习作要求中多次提及“真情实感”“真实表达”,“真”是本单元指向的习作表达基本准则,也应是教学设计的“锚点”。

        一、引入“真”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真实的情境需要从课内到课外,从课本到实践,搭建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二、进行“真”阅读

      《那个星期天》课后练习明确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对《匆匆》和《那个星期天》两篇课文的抒情方式进行比较。两篇课文主题相近,却又各具特色,比较的目的并非比出差异性,而是体会不同的抒情方式带来的表达效果,唤醒学生的运用灵感,助推落实单元要素。

        三、开展“真”探究

       统编教材倡导大量阅读,“阅读链接”是一种重要形式。虽然习作单元并未安排“阅读链接”,但课堂上,教师何不模仿这一形式,基于同一主题、同一作家提供大量阅读材料,涵盖写作背景、写作风格、文体特点等,给予学生充足时间进行阅读迁移、自主探究、深化感悟,提升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同时,直击学生内心最真实的自我,以实现情感表达的真、善、美。

浦珍慧

       线上观摩了省优质课评比,今年正好教三年级,故此,听张丽老师执教的《搭船的鸟》这节课获得很多共鸣点。

        1.读单元页,明习作单元要素。本单元要引导学生体会“观察的细致”带来的好处或是收获。张老师设计了第一个学习活动:通读课文正音明字,思考作者留心观察了搭船的鸟哪些方面。将字词的学习融于梳理文章内容中,学生归纳作者留心观察翠鸟的两个方面:外形、捕鱼,自然而又顺畅。

       2.精读文本,即时生成学以致用。理清文章脉络后,张老师设计了第二个学习活动:聚焦作者描写翠鸟颜色和捕鱼动作的词语,品读作者是如何来描写的。在悟得“颜色美”“动作快”的基础上,更是习得观察的方法:从整体到局部、描写有序,将“观察”贯穿始终。

        3.细致观察,关联写作与生活。张老师为了孩子明白描写事物时要通过仔细的观察,有顺序的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描写,随后勾连生活,设计第三个学习活动:仔细观察大熊猫吃竹子动作,写一写(看一遍视频,同桌练说;再看一遍,学习单练写)。充分利用学生的感官,通过观看图片和视频,发现事物的特征,并及时让孩子进行习作练习,及时交流,及时评议,让孩子在课堂上真正做到了有所得。

许黎颖

       张丽老师的《搭船的鸟》一课整体简洁干练,看似平易,却处处扎实用心,一节课让学生学有所得。

       一、单元整体切入,学习有的放矢。

       聚焦单元主题先引导学生从单元整体入手,聚焦单元主题“观察”,让学生在学文之前明晰目标,做到学习的有的放矢。

       二、聚焦习作目标,单篇定位准确。

      本篇文章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重在学习表达方法。在教学中老师抓出课例中的“观察”之细节、之顺序、之动态,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在观察中学习表达特点,在观察中学习观察的艺术,在朗读中感悟观察的奥妙。

        三、搭建习作支架,表达有法可依。

      (一)学“翠”字——释义观察     

      (二)学外形——顺序观察     

      (三)学动作——连续观察   

张瑜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活跃态”?孙祎祎老师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在教学《桥》一课的过程中,她采取了多种方式不断激活学生:

      第一,始终用饱满的情绪感染着学生。以情激情是将学生带入课堂情境的重要法宝。

       第二,孙老师总能敏锐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将精当的点评融入激励中;学生的表现各不相同,老师的点评与鼓励也绝不雷同,每一次评价都是“唯一”的。

       第三,孙老师善于引领学生循着其内生的兴奋点学习。她紧扣文体,抓住人

物、情节、环境等三要素,用鱼骨头的形式梳理文章内容,感悟人物形象。

       第四,孙老师善于在关键点上恰到好处地进行高水平的总结提升,让学生在很强的获得感中产生升华感、满足感。

章佳

       江阴市青阳实验小学倪老师执教的《夸夸老店“公和永——设计直播文案”》为“跨学科学习”的研究,借用时下热门话题——“直播带货”,让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在活动中提升学生信息的搜集、提取、转换和运用的能力。这节课给了我三点感受:语文学习要掐准时代的脉搏、语文学习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语文学习让素养全面地提升。作为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我们要多多尝试这方面的研究,让日常的语文课也能结合实际情况,尽可能体现出融科、跨学科的操作理念,让孩子们爱上语文,善用语文,成为语文学习的真实受益者。

陈梦圆

      《陀螺》一文是高洪波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以陀螺为线索,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表达人物的心情变化。周老师长文短教,整体围绕单元页上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创设任务:“悦”读童年的笑和泪,批注分享情和理。智慧巧妙设计的三个活动,将课堂变为自主学习的探究场、阅读感悟分享的展示台,学生学得轻松、说得精彩、悟得深刻。

       教学中,周老师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自由表达,充分尊重学生的理解与感悟,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批注,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

陆薇琳

      《荷叶圆圆》这篇课文是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整首诗语言生动,富有童趣,特别能激发起孩子的阅读兴趣。张老师这堂课给我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言语实践活动。整堂课给我的启示是:语文教学,尤其是低年级的课堂,要寓情于景,除了借助直观的图片,还应结合孩子的生活实际,再结合一些基于课堂任务的小游戏,关注他们的感知体验,也注重语言文字的朗读与表达,在良好的氛围中启发思考,培养学生个性的语言,提升高阶思维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能力。

周小琳

       11月21日,我参加了陆早才名师工作室活动,观摩了三节跨学科融课程汇报课,聆听了陆启威主任的专题讲座。三节课各有特色,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店“新”味道——直播探店“公和永”》一课。

       这节课立足当地的特色,给当地百年老店设计直播文案,将语文学习与实践运用相结合,通过前期调查研究,了解顾客的需求,对产品进行调查分析,对老店提出建议,并帮助老店将改良后的新产品卖出。有了任务的驱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被调动。孩子们能够结合推销者年龄、喜好、产品的特点等组织自己的语言,推销手中的产品,虽然有的孩子语言还稍显稚嫩,但每个孩子都能大胆沟通、积极推销,这就是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陆早才名师工作室将以此次学习为契机,立足教材,深耕教学,努力深化语文教学研究,提升学科育人质量。

阅读 53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