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楼拜曾言:‘’人一生最光辉的时候并非功成名就的那一天,而是从从悲叹与绝望中产生对人生挑战与勇敢迈向意志的那一天。”12月12日的那一天高二语文备课组吴雪老师与高二(6)班的孩子共同完成了一项挑战:认识那无处不在的包身工制度以及我们应怎样应对那些缠缠绕绕的荆棘。
教学目标
吴雪老师意在通过本节课帮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知识,通过重要人物的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过程
本次公开课共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首先,以名言诗句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等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打开课堂的大门。
其次,通过齐读帮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是一种以事实为基础,真实反映社会现象和个体经历的文学形式;了解报告文学的创作手法、特点和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对这一文学门类的认识和理解。
再次,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与个人自主阅读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包身工一日的作息时间及重点人物(芦柴棒、小福子及不知名女工)形象分析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及罪恶的包身工制度。
最后,进行拓展练习作业设计:1999年,联合国大会将11月25日定为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国际日,并将一直延续到12月10 日,共16天,俗称“16天运动”。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阅读“芦柴棒”的种种悲惨遭遇,你将作何感想?请同学们以《“芦柴棒”,我要对你说》为题写一段札记。不少于300字。
课后研讨
课后 各教师之间就吴雪老师本次公开课进行交流研讨:
1.苏朝芳老师:吴雪老师教态好,语言流畅且清晰,但课堂环节之间流畅性不够导致跳跃性较大,且与目标结合不够紧密。
2.覃伟文老师:本节学生在课前应做好阅读准备如标号自然段落等,其次针对 课堂中的环节可以印制导学案提前填表即可避免现场浪费过多时间的提问。
3.符名泉老师:本节课目标中“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符合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应加以落实。
4.杨忠玲老师:可联系现实中工厂的作息安排对比包身工的一天作息借以思考此种悲惨生活的根源。
5.罗小民老师 :课堂中环节人物形象分析与人物塑造方法之间可做 融合性探索。
6.郑海驳老师:由文字阅读延展文意品味。包身工们的艰难人生对我们的启示以及我们应给予弱势群体怎样的关注等应进行深入思考。
本次公开课圆满结束,感谢大家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