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 义 洗 礼
一、前言
今年10月末,在单位领导的关爱下,在上级领导的关照下,在各个同行兄弟姊妹的照顾下,杖着未痊愈的眼睛随团11人赶往江苏、贵州等省多地交流学习。一路上除了感动、感激外,最主要的还参观了“遵义会议会址”,重温历史,感悟革命精神,使我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洗礼升华。深刻的感悟到革命进程艰辛苦难,革命成果来之不易,是先辈们用生命鲜血汇积而成,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时刻不能忘怀。为人民利益而献出生命的先辈们重于泰山,为后人福祉奋斗的每一个人都值得铭记。时刻惊醒每个人都不能忘记红色基因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幸福之源、力量之泉,我们应该时刻牢记把“红色基因这条根脉”守护好、发展好。我们更要从革命先烈手中接过精神火炬,将它永世传承下去,照亮神州大地前行之路。(为了给此次遵义行留下点什么,特整理以下简篇,如有不足请多谅解。)
——范国宏
二、遵义曙光
战略大转移——长征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加紧对华侵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救亡的旗帜,国民党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调兵百万"围剿"各革命根据地。由于中国共产党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大转移。
极为惨烈的战役—— 湘江战役
当红军冲破三道封锁线来到湘江边时,蒋介石早已在湘江岸边设下了层层防线。博古和李德无计可施,便匆忙下令:“与蒋家军决一死战”。
官兵们抱着视死如归的信念,征战在湘江。如诗如画的江南美景,被血雨腥风的景象掩盖住了。年轻的士兵们一个个冲锋陷阵,不断地浴血奋战。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红军与优势之敌苦战,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然而,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不足3万余人。
湘江之战,带给红军的是无法抹去的痛。错误的指挥是致使战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此,最高“三人团”的指挥能力遭到了质疑,威信也一落千丈。中央红军长征以来特别是湘江战役后,严酷的现实使党和红军的高级干部以及广大指战员深感"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危害。
“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这是对先辈最真挚的告慰。
长征途中第一个落脚点—— 遵义城
1934年12月11日,红军队伍来到了位于湖南省西南部的通道县城。在这里,红军战士们得到了短暂休整的机会;在这里,中央红军需要及时总结失败的原因,需要确定今后的路该怎么走,仗该如何打。中革军委临时决定在这里召开紧急会议,会议着重讨论红军战略转移的前进方向问题。最终红军对行进的路线作出调整向黎平进发。通道转兵后又于1934年12月18日在黎平召开了黎平会议。黎平会议是长征以来具有决定意义的战略转变的关键,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做了重要准备。后红军横跨乌江浩浩荡荡奔向遵义城。
“遵义”这个名字源于《尚书》中“无偏无陂,遵王之义”一句。它位于贵州省北部,北倚大娄山,南邻乌江,地处川黔要冲,是黔北的重要交通枢纽。
遵义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经历了许多朝代。在远古时期,遵义为梁州之城。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属巴、蜀、夜郎等国。秦朝时期,又改为巴郡的领地。西汉元光五年的时候,曾经在此设郡,定名为“鳖县”。随着历史的演变,到了唐代,这里又改名为播州,宋朝在此设立遵义军,而后明代又被定为遵义军民府。遵义定名后,一开始属于四川省,直到清朝雍正年间,才划归于贵州省。
1935年初,刘伯承智取遵义,革命的曙光在遵义出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主席在遵义城的讲话
1935年1月9日,中央红军在遵义城举行隆重的入城仪式。入城后毛泽东向广大群众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我们劳动人民,为什么祖祖辈辈是穷人呢?富人为什么那样富呢?这是因为有外来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国民党蒋介石不抵抗,实行先安内、后攘外的卖国政策,对内发动全面反共反人民的反革命战争。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土豪劣绅对工人、农民、城市贫民实行残酷的剥削。国民党、各地军阀、党、政、军、警、宪所有的官员都是一群贪官污吏,是专门敲诈勒索工人、农民、城市贫民的吸血鬼,富了当官的和地主老财,穷了工人、农民、城市贫民。我们无产阶级长期以来都是受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军阀官僚压迫剥削。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政权,没有自己的军队,人民没有自由说话的权利,因此穷人没有靠山。无产阶级有了自己的政权和军队,人民就有自由说话的权利,就有生存的条件。”
遵义会议——成果曙光
193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前后共持续了三天,经过反复讨论,遵义会议最终做出四项决议:
(1)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
(2)指定洛甫同志(即张闻天)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
(3)常委中再进行分工;
(4) 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周为军事指挥者,而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会后不久,中央决定毛泽东为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张闻天接替博古在党内任总负责人。随后,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又称军事指挥小组),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军队中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是中国共产党扭转乾坤的光辉典范。在极端危及的情况下,遵义会议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
遵义会议的伟大启示
遵义会议启示我们,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与时俱进地提出和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遵义会议启示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不断增强党的蓬勃活力和团结统一。
遵义会议启示我们,必须坚持崇高理想不动摇、革命意志不涣散、奋斗精神不懈怠,始终不渝地为实现党的基本纲领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
遵义会议启示我们,必须建设一支始终听党的话、跟党走,忠实执行党的政治任务、具有强大战斗力的人民军队。
遵义会议启示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形成坚强的中央领导集体,必须坚决维护中央的权威,以确保党的决策正确、有效地实施。
遵义会议的伟大精神
时光荏苒,遵义会议早已停留在历史瞬间,但遵义会议“实事求是的精神,独立自主的精神,坚定信念的精神,民主团结的精神,务求必胜的精神”始终被弘扬并传承。
精神力量——理想信念
“当年我们靠什么克敌致胜?靠理想、靠信念,靠的是坚韧不拔、百折不饶的钢铁意志,靠的是视死如归、前赴后继的高尚情操,一句话,靠的是精神的力量。” 从前四次的胜利反“围 剿”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党和红军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面对红军从8.6万人锐减到不足3万人的窘境, 中国共产党从未放弃理想信念,始终坚持革,最终走向胜利。
三、四渡赤水
毛泽东“得意之笔”——四渡赤水
赤水河,古称安乐水,属长江上游的一条支流,蜿蜒曲折流经川、黔、滇三省的交界处,全长420公里,并有多处险滩,在四川合江县注入长江。相传,古时候赤虺(古书上记载的一种毒蛇)乘浪入水,河水被染成了红色。实则不然,由于夹杂着自上游冲刷下来的红色泥沙,河水像一条狂怒的赤虺,奔腾咆哮,浑浊不清,呈褐红色,人们因此称其为“赤水河”。
红军四渡赤水的时间是从1935年1月29日开始,至5月9日胜利渡过金沙江。 四渡赤水之战,是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境地区进行的一次出色的运动战,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成为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范例。
四渡赤水详解——从土城开始
遵义会议决定了红军长征的新路线。在敌我力量对比极为悬殊的情况下,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率领红军撤出遵义,来到赤水河附近的土城镇。红军在土城与国民党军郭勋祺师交锋,展开了一场艰苦的恶战。这次遭遇战中,毙伤敌军1000余人,但红军也损失较大。中央军委火速决定撤销北渡长江的计划,转而强渡赤水河。
在一渡赤水之前,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人曾于土城召开战前会议,制定了一渡赤水的战略部署。赤水河两岸的桥被国民党军损毁,红军只好找来废旧门板和木头,在当地群众的配合下,架起了临时浮桥,两天内完成了一渡赤水河。
红军一渡赤水,避敌锋芒,紧接着又杀出一记回马枪。2月18日至20日,红军兵分两路,从太平渡、二郎滩两个渡口,再渡赤水。随即,红军又战桐梓县,夺取娄山关,再次攻占了遵义城。遵义地区的这次作战历时五天,红军击溃和歼灭敌人2个师又8个团,俘敌3000。
红军先是在赤水河边徘徊,做出一副如临大敌的模样。国民党军看到红军被困在赤水河边,进退两难,于是调遣兵力,准备“围剿”红军。这样一来,敌人主动落入了红军的圈套。
当敌人大队人马靠近赤水河时,红军主力部队迅速北上,到达茅台镇,兵分三路渡过赤水河,进入川南地区,故意露出北渡长江的意图。
蒋介石料想,红军迟早要渡过长江。此刻,红军主力又表现出明显的渡江态势,蒋介石紧急调兵,下令一定要将红军彻底歼灭在长江以南。
正当国民党军准备大举跟进之时,红军突然折回贵州,于3月21日至22日,在太平渡、二郎滩等处,第四次渡过赤水河。随即,毛泽东率军南下,穿过遵义城,渡过乌江,把敌人的40万追兵甩在脑后。
此时,红军的目的是北渡金沙江,在敌人面前却表现出即将进入贵阳动向,致使蒋介石调遣滇军赶来援助黔军。红军趁着敌人慌乱调兵之际,火速赶往金沙江。
5月3日至9日,红军渡过金沙江,好似拨云见日,彻底摆脱了敌人重兵追击。自此,3万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创造了军事奇迹——四渡赤水之战。
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在其所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古故事》中写到: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又 是“长征史上最光彩最神奇的篇章”。
红色经典史诗《长征组歌》完美诠释这一神来之笔——四渡赤水。
四、经典“咏”流传
《长征组歌》——红色经典史诗
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邓萍牺牲挽诗——作者张爱萍
在二渡赤水,回师遵义战斗中,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牺牲。邓平是红军长征中牺牲的最高将领。3月,红十一团政委张爱萍怀着悲痛的心情,为邓萍写下一首挽诗:
长夜沉沉何时旦?黄埔习武求经典。北伐讨贼冒弹雨,平江起义助烽焰。“围剿”粉碎苦运筹,长征转战肩重担。遵义城下洒热血,三军征途哭奇男。
说起作者张爱萍,众人皆知,战功赫赫。长征中,历任红三军团第四师政治部主任,第十一团、第十三团政委。在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四渡赤水、勇夺娄山关、抢渡金沙江等战役中,率部多次担负军团前卫和后卫,英勇战斗,冲锋在前。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下面是张爱萍将军于1955年2月为娄山关大捷而作的词
《西江工月》 ——张爱萍
夺得娄山天险,直下遵义月明。鏖战竟日老鸦岭,援敌两师丧尽。长征首获大胜,转战历数艰辛。
五、参观土城
千年古镇——土城
公元前111年,即西汉元鼎六年在此设置平麦县,北宋大观三年建滋州,领仁怀、承流(即今仁怀市、赤水市、习水县地域)二县。元末明初,当地百姓在改造房屋时发现大量土城墙,从此叫这里“土城”。
土城是一座千年古镇,文物古迹众多,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赤水河中游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05年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
地球红飘带上的明珠——土城
土城更是一块红色圣地,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土城,在此发生了惨烈的青杠坡战斗,一渡赤水河,拉开了“四渡赤水”的序幕。现存众多革命遗址遗迹,被称为“地球红飘带上的明珠”。
举世闻名的红军渡口——土城
土城也是举世闻名的红军渡口。2007年7月9日建成的四渡赤水纪念馆以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在土城居住地、红军干部会议会址、红军总司令部、总参谋部、红军一渡赤水河渡口、青杠坡战场等众多的长征文化旧址,为土城增添了一份丰厚的革命历史遗产,留下了灿烂的长征文化和不朽的红军精神。
土城会议会址
土城旧址包括青棡坡红军战斗遗址、土城大埂山毛泽东指挥战斗处、土城会议会址、土城狮子沟红军司令部旧址、土城红一方面军三军团指挥部旧址、毛泽东和周恩来住处、朱德住址、红军开仓分盐处—土城盐号、土城船业工会旧址、春阳岗酒窖址、刘伯承住址、土城渡口(含纪念碑)12处
六、启示教育
重温伟大历史——升华主题教育
走进新时代,步入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一切向前走,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历史在人民探索和奋斗中造就了中国共产党,党团结带领人民又造就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新的历史辉煌。
中国革命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参观遵义会址,移步土城旧址,追寻长征精神,重温伟大历史,感受革命成果来之不易,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具体性、灵魂性行动。是一次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育,我们必须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革命“行路难”——勿忘
常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是啊,当你正享受身边的一切时,就更应该感谢那些创造出历史的这些人。在追寻革命路线的途中,在贵州,在赤水边,品酒思源,知恩图报,源远流长,情浓似酒。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
大爱贵州,大美贵州
贵州,这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曾几多志士书青史;热土三千里,当年无数人民献赤诚。
贵州,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仿佛一幅画卷,缓缓展开,吸引着当今世人的目光。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