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讨好型人格?別让你的孩子太懂事

用户18595576
创建于2023-12-13
阅读 27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我们从小就听过“孔融让梨”和“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故事,也常教育孩子要懂得分享、乐于助人。在教导孩子谦让、友善的同时,家长们往往忽视了帮助孩子建立原则,让孩子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满足他人的愿望,什么情况下要坚守自己的边界。


如果孩子在童年期只会一味忍让,不懂拒绝,养成了通过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去迎合他人的习惯,那么长大后也就成了“老好人”。在心理学上,“老好人”又被称为迎合型人格障碍,是一种含有强烈的自我牺牲成分,从而导致人际关系中的种种冲突,同时自己也深感痛苦的障碍。


那么,家长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学会说“不”呢?

 

(1)幼儿期: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

3岁以前的孩子处于社交冷漠期,这时家长不要逼迫孩子必须跟小朋友玩或必须分享,否则会影响孩子内心的安全感。这个时期可以让孩子独处,专注于自我意识的培养。凡是和孩子有关的东西,都先问下他的意见,比如今天想穿哪双鞋子;两款玩具到底更想要哪个从小让孩子自己做主,他才能成为一个有主见的人,才会泰然自若地说“不”。


学龄前期:维护物权意识,快乐分享


3岁以后,孩子开始产生和同伴交往的愿望,同时情绪理解能力提高,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建立分享意识。首先,家长要清晰分享的含义,分享是在不损害自己利益、不伤害别人利益、不违背原则的条件下进行的。分享是一种美德,应该让双方都感到快乐,不要用逼迫、威胁、道德绑架等方式强迫孩子分享。属于孩子的物品,家长应在征得孩子同意的前提下,让其自愿和其他小朋友分享;当孩子对他人的物品感兴趣时,可以引导孩子用自己喜欢的物品和对方交换;在公共场所玩耍时,鼓励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玩具,大家排队轮流玩。在这个阶段需要维护好孩子的物权意识,在帮助孩子通过分享收获快乐的同时,也尊重孩子拒绝分享的决定。


(2)学龄期:用好技巧,拒绝与尊重并不冲突


入学后,随着社交范围的扩大,家长需要教导孩子帮助他人要在法律、道德的范围内,在不损害自身与他人利益的情况下进行。要让孩子知道拒绝同伴的不当要求是维护友谊的正当行为。同时,传授给孩子一些拒绝的小技巧:当对方的要求不合理时,可以先表示同情,再表明自己拒绝的立场,并说出理由,比如:“因为我不想违反规定”、“老师不让我们这样做”......然后,提出替代方案,或转移话题。这样委婉的拒绝方式,礼貌而不失尊重。

阅读 27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