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3日,第十个国家公祭日。现在很多人只知道南京大屠杀,却遗忘了南京城的浴血奋战。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不仅对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祭奠,也要对在南京保卫战中牺牲的将士进行怀念,进而缅怀这场伟大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在2005年,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当时在任的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国民党和共产党领导抗日队伍,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因此,我们也应牢记国民党在抗日战场上,在维护领土完整和民族独立方面所作出的贡献,他们一样值得我们怀念。
1937年7月,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展开了对中国的全面进攻。就两国的国力而言,日本在经济、科技、工业、军事等方面都大大超越了中国。因此,抗日战争是一场强弱悬殊的战争。1937年8月13日,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淞沪会战就此展开。此次会战,日军前前后后增兵,最后所用的总兵力达30余万,并且还有飞机、军舰、坦克、巨炮等重型武器,开展的是“立体式战争”。中国方面先后增兵70余万,包括中央军、桂军、川军等。在数量上,中国兵力是日本的2倍多,但是在武器装备和火力对比方面,中国和日本的对比也许不到1:20,处于巨大的劣势。然而,面对强悍的日军,中国军队不屈不挠,浴血奋战,以伤亡30余万人的代价,毙伤日军8万余人。1937年11月,日军援军在杭州湾登陆,战局急转直下,中国军队也许就要处于日军的包围。1937年11月12日,中国军队开始从“淞沪战场”撤退,会战以日军占领上海而结束。此次会战,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言,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等也有时间迁到了内陆,为以后的长期抗战做好了准备。
日军占领上海后,就开始沿着苏州、无锡一线,进攻当时的首都南京。战争开始时,首都南京大约有130万人口。随着战争的开始与破坏程度加强,大批的人口逃离南京,同时上海到南京一线的很多难民也涌入了南京。南京局势紧张,日军已经采用大迂回战略,在东、南、北三面围攻南京,只有西面空缺。1937年12月1日,日军兵临南京城下,惨烈的南京保卫战即将打响。
在蒋介石主持的国民会议上,大部分将领都建议放弃南京城,但是唐生智建议守卫南京。蒋介石任命唐生智为首都卫戍部队司令,统一布防守卫南京。这又是一场力量悬殊的战役。为了攻占中国的首都,日军集结了20万兵力,不乏精锐部队,海军、空军全力支持。反观中国部队,基本都是在淞沪战场上撤退下来的残兵。虽然,南京保卫战有很多有番号的部队,但大都建制不全。如果这些部队都是满员的话,应有15万部队;在建制不全的情况下,仅有5-6万人。再加上拉来的壮丁,南京保卫战的中国军队数量大约8万余人。然而,中国军队抱有必死的信念守卫南京,使日军付出了惨重代价。
1937年12月上旬,日军在陆空猛烈炮火掩护下,连续攻占龙潭、汤山、江宁、淳化、板桥等南京外围阵地,逼近城垣。12月8日,中国守军由秣陵关阵地退守牛首山。9日,光华门、通济门已现日军的踪迹。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连续发布命令:“死守阵地,与阵地共存亡;严禁部队散兵渡江撤退”。之后,唐生智命令各部队阻击日军:“徐源泉军守栖霞山、乌龙山阵地,并联系乌龙山要塞炮台封锁长江,阻击沿沪宁铁路来犯之敌;叶肇第66军、邓龙光第83军固守汤山镇东西阵地,阻击京杭公路北犯之敌;俞济时第74军驻守淳化镇、牛首山一带;宋希濂部在红山、幕府山、下关、挹江门附近占领阵地,联系狮子山要塞,阻击来攻之敌;桂永清教导总队在紫金山、麒麟门、中山门一带占领阵地,阻击正面来犯之敌;王敬久部守卫光华门、红毛山和通济门一带;孙元良部守备雨花台、中华门一带”。
然而,紧靠血气方刚进行战争并不可以,还需要智慧和谋略。在当时的南京保卫战中,大部分中国军队都是在淞沪会战中从前线撤下来的疲惫之师,既未休整,又未补充,战斗力相当弱。其中有的尚未抵达,即便在混乱中抵达的也马上投入战斗,不能组织成坚固的防御线。这导致了南京城在短短的几天内就失手了。12月10日,汤山守军移至中山门外,攻击牛首山的敌人乘胜跟进,与守城部队激战于雨花台南侧,就此截断芜湖和南京的联系;同时,城北乌龙山阵地也被摧毁。在雨花台战斗中,守军第88师旅长朱赤、高致嵩壮烈殉国;第87师旅长易安华在玄武湖反攻中阵亡。日军攻入南京城内。
在南京城内,中日进行了惨烈的巷战。12月10日,日军一部冲入光华门,被我伏兵歼灭。12日,雨花台经过惨烈的战斗后失守,全城各要点相继陷落,日军先后从光华门、中华门突入城内。中国守军虽英勇抵抗,但已无法挽回大局。城内的惨烈战斗,在电影《南京!南京!》中有所体现。1937年12月12日,蒋介石下令唐生智撤出南京。然而,并非所有的作战部队都接到了撤退命令,那些未接到撤退命令的部队仍作殊死抵抗,而接到撤退命令的部队则如潮水般地涌向下关。抗战史上最为悲痛的一幕开始了,南京大屠杀之前的惨剧开始了。
撤退命令一下,几万军队没有按照秩序撤退,全都成了一盘散沙。一时间,守城部队、政府官员、老百姓在一片混乱中争相夺路,城门为之堵塞,拥挤踩踏致死、落水淹死者不计其数。有些被挤倒的士兵干脆引爆手榴弹,或开枪互射,以致造成更大混乱。这也是南京保卫战的重要惨剧。撤退到江边的部队则争相抢夺渡船,码头、岸边人头攒动,人们就像一群热锅上的蚂蚁乱窜。而渡船有限,未抢到船的部队则向有船的部队开枪,未上到船的官兵则向上到船的官兵射击,或抱块木板,或坐上圆桶,或只身泅渡,争先恐后地逃命。但12月份的江水十分寒冷,绝大部份试图渡江的人全冻死在江中。日军的先头部队追击到了长江边上,见到了撤退的人群,日军军舰则乘机向江面射击,日机则在天上扫射,前有大江,后有追兵,到处是哭声、喊声、呼救声、怨恨声、呻吟声,到处血溅肉飞,绘织成一幅极为悲惨的画面。一些逃兵看见无法渡江,就再次返回城中。他们扔掉武器,脱掉军装,抢夺老百姓的服装穿在身上,逃入保护一般平民难民的"安全区"。这些人,大部分又都被攻入城内的日军给搜了出来,最后遭到屠杀。
六朝古都、民国首府南京,就此沦陷。南京失守后,接下来发生的就是我们民族的奇耻大辱"南京大屠杀"。据战后统计,整个南京保卫战,日军伤亡1.2万余人,而中国军队在战斗中损失3万余人,被俘3万余人(基本都遭到了屠杀),渡江突围2万余人。
1945年,抗日战争迎来了伟大胜利,进而开始了对战犯的审判。在著名的东京审判中,“南京大屠杀”专门作为一个独立的审判单元。指挥作战并下令屠杀的松井石根被判绞刑,于1948年11月22日在东京被处死。然而,南京大屠杀元凶“朝香宫鸠彦王”,因为是皇族而逃脱了审判。南京大屠杀,杀戮最为严重的是第6师团和第16师团。中国国内组织的“南京审判”中,第6师团长--谷寿夫则被判死刑,1947年4月26日在南京雨花台被枪毙;第16师团长--中岛今朝吾在审判之前就病死了,逃脱审判。南京大屠杀中进行百人斩比赛的向井敏明、野田毅以及另一个连续屠杀俘虏和非战斗人员的田中军吉也于1948年1月28日在南京雨花台被枪毙。
缅怀先烈,祭奠死难者,望更多的人了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