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环境立德树人||“教”沐春风启新航 “研”路前行以致远——东湖小学举行科学实验操作培训活动

雨滴
编辑于03-21
阅读 297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为进一步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市中区东湖小学科学课老师,于3月19日下午举行了“科学实验操作培训”活动。一方面是为了更加规范实验教学;另一方面也是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预设,采用先破后立形式把大量时间用在课前,为课堂上学生实验操作“铺路搭桥”,以此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果。

  试在前

      探究实验,注重细节,教师有针对性地利用自制教具,一次次尝试 ,一次次改进,使实验现象变得更加真实,更好地呈现了科学现象,最终在课堂上取得最佳效果。

案例展示

实验名称:食盐在水中溶解

实验器材:烧杯、水(热水 冷水)、食盐、玻璃棒等。

实验方法一:1.在两个烧杯里倒入同样多、温度相同的水;2.放入同样多的食盐;3.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

实验现象:搅拌的食盐溶解的时间短不搅拌的食盐溶解的时间长。

实验结论:搅拌可以加快溶解。

实验方法二: 1.在一个烧杯里倒入热水,在另一个烧杯里倒入同样多的冷水。2.分别放入同样多的食盐实验现象:热水中的食盐溶解的时间短,冷水中的食盐溶解的时间长。                         

实验结论:加热可加快溶解

实验名称:声音的产生

实验器材:钢尺、音叉、水槽、水、烧杯、塑料瓶等。

实验方法:1.用一只手把钢尺压在桌面上,另一只手拨动钢尺伸出桌面的一端使其发出声音,观察现象;2.敲击音叉后迅速放入水中,不敲击音叉直接放入水中,观察现象;3.用嘴向空饮料瓶口吹气,同时摸塑料瓶,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1.尺子振动发声;2.水花四溅,音叉振动;3.空气振动发声。

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名称:研究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

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砖块、木条、纸条。

方法一:用坩埚钳夹住砖块,放在酒精灯火焰上让其燃烧,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砖块不能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的物体必须是可燃物。

方法二:1两只手各拿一个夹子、分别夹住木条、长纸条。同时放到酒精灯火焰上,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纸条遇到火焰便燃烧起来。木条放在火焰上,过一会后才燃烧起来。

实验结论:纸条很快被点燃,木条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被点燃。

方法三:点燃酒精灯,用灯帽盖住火焰,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灯帽盖住前酒精灯在燃烧。用灯帽盖住火焰,再取下灯帽,火焰熄灭了。

实验结论:燃烧需要空气(氧气)。

实验结论:燃烧必须同时具备3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

实验名称:“纸锅”烧水实验

实验器材:酒精灯、三脚架、纸锅、水

实验方法:1.将做好的“纸锅”放在三脚架上,倒入适量的水;2.点燃酒精灯,放在三脚架下面,观察现象;3.盖上酒精灯灯帽,熄灭酒精灯。

实验现象:“纸锅”中的水沸腾,但“纸锅”完好无损;

实验结论:用“纸锅”烧水,“纸锅”不会被烧坏。

 

实验名称:瘪了的乒乓球恢复原样小实验

实验器材:玻璃杯、一瘪的乒乓球、热水

实验方法:1.把适量热水倒入玻璃杯;2.放入一个瘪了的乒乓球,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瘪了的乒乓球会慢慢鼓起来

实验结论:水的热能转化为空气的机械能,将小球鼓起来。

  回顾科学课的每一个概念、规律的发现与建立都离不开实验和研究,教师们在教研活动中、在备课环节上、尝试实验中多花费时间和功夫,把教学过程预设得宽泛、充分、细节,才能在课堂教学的行进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案”而“行中无案”,得心应手指导学生,突出学生处在课堂中央的主体地位,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同时,为学生今后的成长,树立科学观、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奠定坚实基础。

阅读 297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