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经典,致敬英雄——以语文的方式传承革命文化

喀左小语
创建于2023-12-13
阅读 324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如果说生命是一场禅意的远行,那么教研就如同一场诗意的修行!时光清浅,岁月如歌,撷一束光阴,抚过心间,沉香流年,在书页间倾听不同的故事,在文字中邂逅有趣的灵魂,在交流中感悟教育的智慧!

  为了教好用好小学语文统编版教科书,以立足语言文字庚续红色血脉为载体,深入研究如何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加强革命文化专题教育,调动教师们研究课堂教育教学的积极性,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在喀左县小学语文教研员姚立军老师的引领下,活动负责人王笑颜在本学期布置了两次赏析任务,老师们在红色经典中,认识英雄,铭记历史,感受精神,崇尚品格,只有落实好“文道统一”的原则,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全面完成语文教学任务,使学生在读文本、学表达,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受到思想和文化的熏陶感染,传承红色基因,打好中国底色。

          革命文化题材课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统编版教材更是对此类课文的重视达到新高度。增加篇目,创新形式,独立组元,成为了当下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热点。入编统编版教材的革命文化题材课文,多数为叙事类作品,包括非虚构的人物传记、故事或散文和虚构的小说,还有少量抒情类作品。此类课文篇目都基于此共识: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革命传统教育,既注重知识灌输,又要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沁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此类课文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这便成为了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的“个性”,革命文化题材的“革命性”最主要的体现是革命精神意志、革命理想信念、爱国情怀等,因此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应注重这种价值取向。

       

     

  当所感悟的人物形象为个体时,不应满足于体会其性格特征,可以通过适度拓展,从个别人延伸到一类人,让学生体会到共产党人、革命者的革命情怀、崇高理想、献身精神。

         当所感悟的人物形象为群体时,可以适当引进资源,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人物崇高的理想信念。还有一些是革命领袖人物,应适当揭示人物的革命领袖身份,有助于发挥榜样力量,有助于树立文化自信。

               创建“情感场”,共睹师生情。

  近半年的时间,研修班的学员们和姚老师共同努力,深研一种体裁,深耕一个领域,到底如何去讲这类课文,怎么讲好这类课文,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反思,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在课堂的主阵地中,年轻教师们积极学习教学理论,我们深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推动深度学习和高质量学习的真实发生,实现课文基本功能的最大化,是我们最根本的职责。研修班的学员们先赏析了虞大明老师的《狼牙山五壮士》节选,革命题材的课文,如何去营造情感场针对这一问题,研修班的学员们,方法明确,行之有效,利于课堂。我们欣赏下各位老师的教学思想——

  在研修班学员们思维的碰撞中,我们深知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如何创建“情感场”是落实好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的关键。只有让学生充分入情入境,沉浸其中,方能受到全方位的熏陶、感染,从而震撼心灵,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

        所以在教这一类课文时,要用心设计教学导语,教师在互动过程中说的话,起到起承转合的作用,教学导语要凸显凝心、聚力、向心激情的作用。以最快的速度把学生带到情境中,形成共鸣。

         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记叙的往往是战争年代中的战斗英雄们为了保家卫国,为了创造新生活而出生入死、英勇献身的可歌可泣的故事,所以教学中巧妙运用影视背景音乐、影视精彩片段,为“情感场”的创设推波助澜。

        精准设计问题群,革命文化题材课文饱含浓厚的情感,教学时,不宜零敲碎打,应整体推进,应层层递进。欣赏虞大明老师的教学片段,我们发现,在有的课文中教师要设计好具备领导力、探究性、激励性的主问题,统领全课,系统提升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的整体性和向心力。还应设计好若干子问题,教学过程中,完成各个板块学习后,教师应及时回敲主问题,使教学呈螺旋上升之势。教学过程是一个抽丝剥茧的过程,在层层推进的过程中,只有反复回敲事先预设的支点和中心,才能增强教学的整体性和向心力,从而使“情感场”不断巩固。

        老师们也都提到了应将读和悟相互促进融合到底,以读促悟,以悟促读,用理解内化感悟,用朗读外化情感。进一步强化“情感场”从而更好地促使情感熏陶和能力发展和谐共振。

     虞大明老师的结课环节,也不是情感的平息期,而是借助文本的拓展,进一步促成学生动情、激思、纯德、励志,进一步深化感悟、升华情感。

      创建好情感场,才可共睹师生情,让学生在适切的情感场中积极思考、深入探究、动情表达,才能更好地感悟英雄本色和革命精神,才能更好地提升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才能充分体现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育人价值。

                  品典型句式,触英雄形象。

  研修班的第二次活动,赏析了《小英雄雨来》的精彩片段,从这样的经典片段中,我们老师应该学到什么?学思结合,方能成长,研修班的学员们,深入研读教学片段,谈出自己真切的感受,或从教学方法上有所收获,或从朗读感受中明辨思维,亦或从教学过程里寻找灵感。

  典型句式对于塑造典型形象具有四两拨千斤的特效效果。关注人物语言、行为描写中的典型句式和修辞方式,有助于我们真切地触摸人物形象。《小英雄雨来》片段中的两处“反复”就是刻画人物形象的典型句式。雨来的三次“没看见”,出现在同一章节中,形式上整齐统一,情感上层层递进,从聪明机智、沉着冷静、坚强不屈三个角度,立体地解读了“英雄”的内涵。教学中,先把三句话抽取组合起来,整体感知,再联系语境进行对比,深化理解,最后通过朗读体验,得到升华。随后,相机交代“反复”的特点和作用,顺势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找到下一个“反复”点——“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三句话出自不同章节,但彼此联系、相互照应。教学时,重点通过场景再现,使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氛围中,产生情感体验和心灵共鸣。

  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11月24日,研修班的全体成员积极参与研讨,三位作课教师的三节课《狼牙山五壮士》《十六年前的回忆》《青山处处埋忠骨》都体现着我们半学年来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追求。活动中,喀左小语研训员姚立军老师在充分肯定三节课设计、教师课堂执教效果的同时,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地指出了教学中的不足,分析了面对这类课文的执教方法,以及未来在教学中所面临的挑战如何去解决,如何去取舍,才能教好这类课文。

         姚老师说,在这类课文文本解读中,应挖掘出“文本的教学价值”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统编语文教材基本上是文选型教材。教材中选编了大量优秀的文本。一个文本在没有进入教材之前,它只能是“原生性文本”;但是一旦进入教材,它便成为了“教学文本”,它的角色和功能发生了变化。我们对文本的解读不能止于“原生性文本”的细读,而要善于挖掘“教学文本”的教学价值。

       对文本教学价值的挖掘,要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进行革命文化的追问,将文本置于革命文化的大背景下,去追问那段历史,去传承革命文脉,来激发令人奋发的力量。关注文章背景,精析人物细节描写,直抵人物精神灵魂。推展相关资料,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伟大的力量”。没有对革命文化的追问,就没有文本教学价值的最大化。一个文本由三个关键要素组成,即内容、形式和语言。我们应该在这三个要素中,追寻到“教学价值”,落实语文的训练。用语文独有的方式做着传承文化的事情。

  研修班的学员们通过理论的学习,实践的检验,课后的研讨,自主的反思,这些真实而又有价值的活动,相信各位老师们都有一定的收获,都有属于自己的真切想法,它日的语文教学,也会别具一格,别开生面。

  研修班的学员们通过几节典型的课例,引“活头源水”追问革命文化题材课文如何备课上课,如何让这类课文的育人价值实现最大化。而我们一线教师,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学习新理论,积极实践,积极探索,优化教学路径。

       在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那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学生不理解,因此补充资料,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是教学此类课文的重要方法。补充资料的目的要明确,要把握好内容和质量的“度”可以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但要提前指导,补充课外资料,要抓准时机。教学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时,教师应根据文本特点和学情,切准补充课外资料的时机。课前,可以呈现与事件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的生平等有关的课外资料,能迅速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课中,可以依据学习的重点难点,引入关键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语言与表达方式,感受革命形象,体会爱国情感;课后,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与主人公或历史事件相关的文学作品、影像资料等,进一步深化理解和丰富情感体验。

        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学生想不通。“主题先行”容易让学生想不通,知道他是英雄去求证他是英雄,学生容易想不通。实际上,这类课文更适合用演绎的方式来教学,让学生自主发现文本的关键信息主动探究人物的言行和内心世界,从而走近英雄人物,理解战争与和平、正义与担当。学生缺乏真实的体验,我们更应该让学生多从侧面感受英雄人物作为普通人的真实内心,让英雄走下“神坛”回归“人性”,成为有血有肉、可以触摸和学习的“人”。

         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真实有效的对话,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在思辨中明晰内容,体会人物的做法,感受强烈的革命精神。

       文章究竟好在哪里,学生看不到。要看见课文里的“文学性”,教师要带着学生深入研读,研究文章写法。要自觉的将人文性融入到学习过程中,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甚至通过研究语言表达来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将人文内涵的感受与语言文字的建构融合起来。

      更要注重品读感悟与语言实践相结合。除了细品感悟他们的细节描写,更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对比、想象、烘托等写法,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促使学生入情入境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获得精神品格的涵养。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课例展示活动不仅为教师搭建了成长学习平台,还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促进了自我专业成长,不断学习是一名教师终身的必修课,勇往直前是一名教师成长的必备品格。在立德树人的教学道路上,我们将不忘初心,躬耕课堂,向阳而生,向光而行,砥砺前行共芬芳!我们深知认真学习实施新课标,不仅是为祖国为时代培养好下一代的宏伟大业,也是我们自身提升专业素养、履行神圣职责的生命担当。我们要常怀未竟之志,不忘初心,在新课标吹响的时代进军号声中奋勇向前,敢于挑战,让新课标的思想乘着改革创新之风,在全体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中,落地生根,落地开花,凝心聚力,再谱新篇!

图文:王笑颜

审核:姚立军

阅读 324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