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与悦纳,孩子的别样“视角”
某天晚上十点左右,丁老师收到班里一位妈妈的信息:“丁老师,今天跟兮今聊天,他说睡觉的地方有一只“眼睛”看着他,他害怕……麻烦你明天帮忙看一下。”这条信息让丁老师又惊讶又好奇,她不由得想到……
猜想1:会不会是墙上黑色的监控?兮兮睡在靠近墙边的一张床上,他喜欢头朝外侧睡觉,在兮兮斜角的正上方就有一个监控,会不会是正好看见它呢?
猜想2:会不会是对床小朋友的眼睛?午睡室的床是一排排的,兮兮睡在靠墙的这排床,间隔一米还摆放着另一排床,会不会是对床的小朋友看着兮兮呢?
猜想3:会不会是床上贴的照片?对于新入园的小班幼儿,老师会在床尾贴上孩子们的照片,兮兮又是朝床尾这头睡觉的,兮兮看见的会不会是自己照片中的眼睛呢?
猜想4:会不会是老师的眼睛?兮兮入睡很快,但午睡中途总会迷糊地坐起来,此时老师会安抚兮兮再入睡,他看见的会不会是老师的眼睛呢?
1、找到“小眼睛”
第二天早上,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丁老师和兮兮一起去了午睡室,兮兮指出了这只让他害怕的“小眼睛”。
呀,原来是床上的木纹!一般的木纹就像树木的年轮一圈圈的,而兮兮床上的木纹是中间黑黑的一个圈,好似人的眼珠,黑圈的外围还有一个细长的轮廓,像极了“眼睛”,柽不得兮兮产生了如此强烈的反应。
教师思考
教师思考
•事实告知法?关于让兮兮害怕的“小眼睛”,如果直接告诉他那是木纹,这个解释并不能消除孩子内心对“小眼睛”的害怕。因为从小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分析,他理解不了木纹这样的概念性解释,反而会让孩子产生新的疑惑,所以直接说不可行。
•记号替代法?如果和孩子说“小眼睛”是床宝宝的记号,这个解释是从教师角度出发,而非孩子的视角,这与我们的课程理念背道而驰,孩子们可能会形成固定思维,难以摆脱“记号”这一说辞,那么课程就会缺乏儿童最原始、最纯真的表达,所以,“记号”这一解释不可行。
•同伴互助法。是否可以让孩子自己来解决他们的问题呢?兮兮害怕这个“小眼睛”,也许是因为陌生,也许是因为缺乏安全感,而这又是新入园的小班幼儿的共性问题,那何不试着让孩子们一起陪着兮兮走近这个“小眼睛”,解决问题呢?
“兮兮的床宝宝上有,'小眼睛’,你们床上有吗?”孩子们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带着好奇,孩子们来到午睡室,歪着小脑袋仔仔细细地查看自己的小床。出乎意料的结果让我们又惊又喜——原来有这么多的“小眼睛”在“看”着我们……
教师思考
(1)把握幼儿兴趣,丰富情感体验。
兮兮妈妈的一条信息引发了奇妙的“小眼睛”故事,这属于一个偶发性事件,没有预告和计划。一开始,我们只想要解决让兮兮害怕的问题,而结果一番寻找后发现孩子们的小床上都有“小眼睛”,每个“小眼睛”大小不一样,形状不一样,位置也不一样。“小眼睛”就像是孩子们收到的特别的礼物,他们对“小眼睛”的情感体验得到了进一步的延续。
(2)“以自我为中心”解读“小眼睛”。
“自我中心期”是小班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幼儿以自我为中心观察周围世界,认为周围的人和事与自己密切相关。幼儿常常表现出喜欢幻想,不由自主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和需要,用纯真的方式加以表达,如:孩子们说是因为“小眼睛”喜欢我们,喜欢我们的小床,它想要和我们做好朋友等。这些富有童趣的表达正是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
对让兮兮害怕的“小眼睛”,孩子们通过前期观察有了一定的认识,那怎样才能帮助兮兮,使他不害怕呢?孩子们各抒己见,各种温暖又有童趣的想法接踵而来,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教师思考
引发情感共鸣,多元表达来助力。在上一阶段寻找“小眼睛”的过程中,孩子们对“小眼睛”的喜爱之情逐步加深。当孩子们知道兮兮害怕“小眼睛”时,他们并没有直接对兮兮说“不要害怕”,而是尝试理解兮兮的害怕,与兮兮产生内心情感共鸣。孩子们用温暖的话语安慰兮兮,用新奇的想法哄兮兮开心,他们通过行动帮助兮兮。小小的兮兮被同伴们用大大的温暖包围,此时兮兮内心情感已经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除了午睡室有“小眼睛”,哪里还有“小眼睛”呢?孩子们又开始了一次新的寻宝之旅……
与木头有关的“小眼睛”
玩具器械的“小眼睛”
电子产品的“小眼睛”
洞洞“小眼睛”
教师思考
(1)双向家园合作,丰富客观认知。在第一阶段遇见“小眼睛”时,孩子们对“小眼睛”的认识仅停留在简单的感知层面。孩子们认为是因为“小眼睛”喜欢他们,所以爬到他们的小床上面。为了丰富幼儿对“小眼睛”的认知经验,教师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哪里还有“小眼睛””与爸爸妈妈一起寻找,并共同查阅关于术纹“小眼睛”的资料。通过家园合作的方式,孩子们了解到原来“小眼睛”是木头的一种特别的纹路。有了客观知识的输入,幼儿在木头“小眼睛“方面的认知经验有了进--步提升,也拓展了幼儿的思维角度,为后期的项目学习打好基础。
(2)持续性探究活动,拓展幼儿发散性思维。孩子们将在午睡室寻找“小眼睛”的经验进行迁移,在家里他们发现了不一样的“小眼睛”,如录音机上圆圆的孔、飞镖的底盘、门上的猫眼、沙发上的黑色扣子、墙上的插座等。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进一步提升发散性思维。
在一系列与“小眼睛”的亲密接触中,在老师的关怀下,兮兮变得不那么害怕“小眼睛”,甚至看到小伙伴来看“小眼睛”还觉得特别自豪。正是这孩子间、师生间的温暖,让兮兮接受并喜欢这张有“小眼睛”的小床。
1.用心可以让生活更美好
看到兮兮对“小眼睛”的害怕,孩子们产生同理心,他们想到刚人幼儿园的自已。孩子们离开熟悉的爸爸妈妈,内心自然是害怕的、不开心的,他们非常愿意陪伴兮兮一同走近“小眼晴”。孩子们努力尝试各种办法让兮兮不害怕“小眼睛”,他们用天真的话语鼓励兮兮,用温暖的行动让兮兮开心。他们用朴实的真心让兮兮从害怕“小眼睛”到认识“小眼睛”,最后喜欢上“小眼睛”。“小眼睛”见证了孩子们的童言稚语和用心创造美好的过程。
2.探索就在周围的角角落落
“小眼睛”事件缘于兮兮的害怕。和孩子们说了“小眼睛”后,孩子们的好奇开始发酵,冒出一连串的问题:“兮兮床上的‘小眼睛’在哪里?”“今兮为什么会害怕?”“我们的床上会有‘小眼睛’吗?”好奇心驱使孩子们探索午睡室角角落落的“小眼睛”。孩子们从床上的“小眼睛”出发,又发现教室里的“小眼睛”,进而发觉自己家里、幼儿园里处处有“神秘王国”。孩子们用与生俱来的好奇告诉老师:他们想要探索的世界就在这里,原来走近了,一切都那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