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以潜心 “研”以致远----郭屯镇小学数学学科优秀教师公开课活动纪实

随缘
编辑于2023-12-13
阅读 302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夯实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基本功,提升教师的教研水平,提高数学教学质量,2023年12月13日上午,郭屯镇小学组织开展了数学公开课教学活动。学校数学老师参与了听评课活动。

本次活动共分为课堂展示和集体评课两个环节。

    课堂展示

马银芝老师执教的«百分数的意义»,引导学生亲历数据分析过程,培养学生数据意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内容结构上将“百分数”由原来 “数与代数”领域“数的认识”调整到了“统计与概率”领域“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与平均数一同作为统计量进行教学,这是信息时代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必然转变,凸显了百分数的统计意义。这意味着百分数从2011年版课标的“一个数”“一对数”的意义识别,已迈向了2022年版新课标的“一群数”数据意义的表征。

       “百分数的意义”是一节重要而又经典的数学概念课,但要将这样的课上得扎实、上出新意,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这节课面临以下一些棘手的问题:百分数是仅体现了数据比较的方便还是反映了数量之间关系的本质?学生已有的经验如何加以有效利用和合理改造?百分数概念的建立究竟应该是一种怎样的结构?……马银芝老师的教学,让我们感受到了关于以上问题的思考和概念建构上扎实。

       1.有效利用学生经验

        对于六年级的孩子,百分数及其读写并不陌生,在学习这个知识以前,学生对百分数拥有丰富的先知经验和原始认识,这是新知的生长基础和课堂教学的起点。因此,马老师的教学摒弃了从数据比较中引入的一贯思路,而是开门见山地直接让学生介绍一个他所了解的百分数,经讨论交流后初步理解百分数就是分母是一百的分数,使百分数与分数之间建立了初步的联系,并在对真实生活素材的解读中掌握百分数的读写,对学生经验的利用可谓直接、全面。

       2.设计思路独辟蹊径

       梳理一下全课的设计思路,教学经历了以下的过程:利用先前经验与生活素材解决百分数的读写——利用图形表征理解百分数的意义——通过应用与评价沟通百分数与比、分数的联系——通过归纳与拓展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在这个过程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是教学的重点,在设计思路上通过“利用方格图理解表示部分与整体关系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利用线段图理解表示两个独立数量之间关系的百分数的意义”两个层次进行教学,使教学的思路清晰,对比明显,有效地凸显了两种不同的数量关系。整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下的特点:以“百分数”意义的理解为核心,以建构合理、丰实的概念结构为出发点与归宿,以有效的学习材料和问题情境、深入的解读与充分的交流为手段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3.意义建构全面深刻

      显然,概念教学绝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概念名称、记住定义,何况在小学阶段,鉴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的浅显性,很多概念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而是采用直观或描述的形式予以呈现。那么,一个数学概念究竟要让学生掌握什么?掌握到什么程度?最低的要求是什么?较高的要求又是什么?其间从知识到能力拥有哪些丰富的思维层次?……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教学以前对概念的能力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充分把握,在此基础上才能设计有效的情景,选择合适的教法,促使学生全面、厚实地掌握概念。

       路亚南老师执教的«因数与倍数»是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里面属于数与代数领域。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了一定的整数知识(包括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运算及其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整数的性质,本单元所涉及的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以及后续学习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等内容,都是初等数论的基础

       路老师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基础,着重帮学生打开几下3个疑点:1.何为因数与倍数;2.如何找全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和部分倍数;3.因数与倍数分别有哪些特征。从学生普遍存在的三个疑点展开课堂研讨,使课堂更高效。

       1.问题引领,初识概念。本节课开门见山,直接入题,创设了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变抽象为直观。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降低难度,效果较好。

       2.活动导向,探寻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整节课中,老师始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教学中的多次合作不仅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发表意见,参与讨论,获得知识,发现特征,而且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初步形成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3.延伸拓展,深化理解。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借助多样化的实际问题,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回顾与梳理,在巩固因数与倍数知识的同时,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为后续学习铺垫,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学习价值。

       王冬巧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培养模型意识。这节课属于智慧广场教学,旨在引领学生经历探索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王老师利用学生对手指的观察,引导学生认识数学概念"间隔",自然衔接引入"植树问题",从而创设情境导入教学。按照分析数学信息、圈画关键词、提出数学问题的步骤,学生能够自主提取数学信息并引发思考,王老师做到了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王老师通过探究、总结、应用等环节,深化了学生对植树问题的理解,学生能够利用所学,解决生活当中相关的数学问题,较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植树问题是一类较为复杂的问题解决,教学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王老师由“在20米长的公路一侧每隔5米栽一棵树,两端都栽/一端不栽/两端都不栽”出发,探讨三种情况下各栽多少棵树,让学生通过画线段图找出答案,发现树的间隔与树的棵树之间的关系,进而抽象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王教师充分放手给孩子,学生得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让学生不断尝试、修正、找到规律,使学生真正体会了模型建立的全过程。整个过程层次清晰,环环相扣,目标明确。

        听课老师们用心记录,全神贯注于每一节课,仔细捕捉授课教师的语言和表情,记下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看学生的精彩展示,听教师的及时反馈,学思并行,在听课中收获。

集体评课

       评课时,授课老师反思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评课老师们畅所欲言,各抒所见,围绕教学设计、课堂组织、学生活动、渗透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了精彩地点评。大家充分肯定了授课老师们的辛勤付出,同时也提出一些较为中肯的意见。在激烈地探讨中,不同思想发生碰撞,新的思路,新的教法被打开,被激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生在成长,教师更要成长。公开课是学校教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是授课教师展现自己教学思想和教学能力的舞台,更是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良机。数学的魅力需要共同探究,郭屯镇小学数学组老师们将继续打造精彩课堂,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我们将以本次活动此为契机,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继续打造生本课堂,不断地实践与反思,优化课堂教学,向四十分钟要质量,真正让“双减”工作落地!

       

阅读 302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