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的说课内容为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认识周长》,为了此次的上课,我精心设计,预设完成说课任务将由三部分展开:
- 说课准备
- 正式说课
- 总结说课经验以及感受
一、说课准备
第一部分是说课准备,为了刚好地服务说课,我立足于所说课的知识点,也就是“周长”,在认真研读原教材的基础上,利用网络上丰富的资源延伸内容,实现两者的结合,同时确定了《认识周长》这一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等的设计,我还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对所学知识的把握程度,编写了学情和教学中会运用的教学方法。
为了保证说课的圆满完成,在正式说课之前,我进行了上次的模拟说课,通过模拟说课,找出并解决在正式说课可能出现的问题。
二、正式说课
第二部分是正式说课,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周长》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认识周长》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内容,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感受周长的含义,为后面认识各种平面图形的周长做好铺垫,同时感受“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2)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0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0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经历摸一摸、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动中理解周长的概念,运用多种策略正确测量物体的周长、0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周长的含义,感受“化曲为直”的数学思维、教学难点为运用多种策略正确测量物体的周长。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周长虽有模糊的认识,但没有系统的知识体系,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三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有待发展。
三、说教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更关注和落实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基于此提出要积极创造学生和教师为主体的"双主﹣对话﹣合作"的探究开放式课堂。因此,在认识周长的教学中,为帮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我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提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素材,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中,引导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四、说教学过程
(1)根据以上分析,把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定如下(1激趣导入,形成表象2合作探究,强化理解3内化巩固,应用概念4感悟提升,课堂总结)
(2)首先以学生感兴趣的昆虫爬行作为引入,提醒学生注意小昆虫爬过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接着说这是小蚂蚁从树叶的一点出发,绕着树叶的边线走了一圈又回到起点,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一圈又叫做一周。
(3)通过迁移类推,使学生感知其他具体物体表面的一周,加深对一周的理解,接着师生一起初步感知物体的周长,物体表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结合具体的实践,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等活动,获得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
(4)接着通过呈现角这个图形,提问学生这个图形它有周长吗?让学生感受到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从物体到图形,加深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5)接下来将展开合作探究活动,活动目标为测量三角形,以及圆形的周长,此时学生已经对周长的概念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测量的工具和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借助学具参与到活动中来,各个层次的学生在经历此次探究活动中后,都将有收获,最终在汇报交流环节,由学生展示三角形和圆形周长的测量方法,从而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6)最后学生将阅读教材中本课的内容,并提出质疑,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捋清思路,总结数学活动经验,体会周长的含义。
(7)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设计了以下练习,第一题与第二题是基础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周长含义的理解以及进一步感知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8)第三题是通过对比辨析,加深对周长含义的理解,体现图形转化的方法,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9)在课堂的最后设计了两个部分,第一、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分享自身对周长含义的理解以及在生活中如何运用多种策略来计算图形的周长;第二老师介绍生活中一些运用到周长的具体实例,让学生从课堂到课外感受周长的含义以及运用,学生的学习体验再次得到了升华。
(10)最后我们形成的板书也是能够清晰明了地展示本节课的核心思想以及方法,每一步都在为突破重难点下功夫
以上是我对《认识周长》的分析与理解,感谢大家的聆听!
三、总结说课经验以及感受
第三部分是由我来进行总结说课经验以及感受。
通过此次说课,我明白了说课要富有激情、要加强“说”的成分、要注意与听者的互动,同时也要注意时间的把控。同时本节课我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注重认知规律,以"教师为药引,学生为药材"为原则,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学习,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认知过程,力求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有所获,能力有所提升。本课教学注重小组合作集体讨论,应在加强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个体感受,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学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