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谊“十四五”华南课题组深圳&顺德片区研修(二)

surprise💜
创建于2023-12-13
阅读 111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学习时间:2023.12.13

学习地点:深圳市南山区新桃源幼儿园

学习内容:

上午:活动展示

下午:活动分析、研修复盘、总结与分享

一、刘思阳老师对活动进行开场介绍

二、中、大班数学活动展示

1.梁柳宜老师—中班数学活动《建高楼》

核心经验:比较与测量—比较

(1)情境导入

👩‍🏫:长颈鹿🦒先生的两个孩子吵架了,他们都在争吵谁更高?谁更矮?

(在此环节教师通过情境导入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

从长颈鹿比高矮转移到幼儿比高矮,从幼儿的兴趣角度引入本节课的核心经验—比较。

(2)操作游戏:我是建筑师

—介绍材料

与幼儿一起观察👀提供的材料

—说明要求:房子要牢固;两人为一组选择一种材料搭建;仔细观察说出最高和最矮的是哪幢;听音乐🎵开始和结束🔚

(3)根据高矮,给5幢房子排序

—观察后思考最高的房子是哪幢?哪幢房子排第一?

🌟教师语言:如果这些房子🏠排排队,哪幢房子最高呢?从高到矮排列,最高的房子排第几呢?

—对高矮不明确的房子,请幼儿重点讨论比较和验证(幼儿想到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挪垫子或挪积木)

—对5幢房子进行正确的排序。

🌟教师语言:怎么样才能让别人一下子清楚地知道这些房子是从高到矮排序的呢?

梁老师使用精简的语言提醒幼儿进行观察并对房子进行正确排序。

(4)回顾活动,总结比较的方法

       梁老师从活动开始就用图画+文字的方式帮助幼儿总结本次活动进行比较的方法。回顾活动中,幼儿能够更加直观地看到并与老师一起总结。

2.何老师—大班数学活动《森林家居店》

核心经验:比较与测量—测量

(1)师幼共读《森林家居店》

—蛇🐍小姐、鸵鸟太太、兔子🐰先生分别向老板订购了物品,“一个身长”、“五步长”“五掌长”。

🌟教师语言:一个身长是什么意思呢?谁的身长?(教师出示蛇1个身长、鸵鸟1步长、兔子1掌长的图卡,让幼儿画出要求的长度)

✨要点:测量中一步长与另一步长之间不重叠、无间隔。

(2)继续阅读图书📖分析原因。

(3)讨论解决办法,读完故事。

       何老师指导让幼儿将老板的标准与其他动物的标准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家具不适合的原因是换了测量的标准。测量标准不同,测量结果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4)操作测量桌子宽度,验证结论。

     幼儿在使用雪糕棒、小木棍、木板测量宽度后,记录自己的测量结果。

三、活动分析

1.中班《建高楼》活动分析

组内成员积极参与讨论并针对活动分析发言💬

🌟老师点评:

1.教师语言的重要性:关键性提问属于教学语言、组织语言,比如环节和环节的过渡、材料的介绍、老师提的要求,都属于组织语言。在以往的教学活动当中,尤其是在数学活动当中,我们关注教学语言,但是在一个活动当中,组织语言也非常重要。

2.给孩子留下思考和理解的时间:老师可以提醒一下自己,当你提出任何一个要求和任何一个问题的时候,你要留下等待孩子消化、理解老师所表达的意思的时间,或者让孩子重复老师说的话。他如果能重复出来,就说明他听了,而且他听进去了;如果孩子没有听进去,那他真的就是说不出来的,或者他说的是不是老师说的意思。

3.孩子倾听能力的培养:了解孩子对老师提出的要求掌握情况:今天梁老师的活动中,老师提出要求,十个小朋友,刚刚老师提了几点要求说一下,那现在材料都在那里了,但是你们要先找好伙伴,先让孩子找好同伴,谁和谁一组确定好了,再搭建……老师交代清楚了,后面会对孩子的操作会有起很大的影响。这也涉及到孩子的倾听能力,老师一日常规教学当中,如果老师的要求非常明确,孩子会在今天的经验基础上,想办法搭更高一些。

4.关于材料的准备:活动的重点是什么,会影响材料的准备。

5.关于排序的问题:数字是代表什么样的意义,它除了代表是数量之外,也有表示其他意义的时候。孩子最后排序和摆门牌号的时候,孩子说出第一的位置,到第二的位置时就忽略了高矮,说明数字在这个地方代表的意义,他产生了模糊。那就可以判断,这些孩子在第一个模块当中,中班的孩子对数字用途的意义的理解不稳固的。

2.大班数学活动《森林家居店》

核心经验:比较与测量—测量

🌟老师点评:

(1)测量中需要跟幼儿强调测量的要求必须是从物体的顶端开始,必须是不间断、无重叠地进行。

(2)教师在指导操作记录环节,在操作前需要跟幼儿说清测量的方法、测量的物体(如本次活动是测量桌子的宽度、测量表如果记录等)。

学习感悟:

1.数学最终目的是用来解决问题的,而不是去追究它的准确性,如果孩子出现有忽视“我们成人世界里所定义的”准确性,那是没有关系的。只要孩子能够接受这就是“最高点”,并排出高矮顺序,能够理解比较高矮就行,因为这种讨论、争议是可以增加孩子将来在生活当中运用数学去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2.教师应该鼓励幼儿在生活与游戏中发现数学,鼓励幼儿主动探索,让孩子们丰富数学已有经验,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孩子们的数学学习“生活化、游戏化”。

3.在进行数学探究活动时,老师应该给孩子大量独立思考的机会,孩子主动去思考“为什么”;给幼儿相互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思维,在表达中“暴露思维漏洞”,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给幼儿阐释自己结论和进行辩论的机会,幼儿敢于质疑,最终自己得出结论。

分享人:吴漫漫、梁柳宜、杨伟红、莫珊珊、李胜男、赵楚漩

阅读 111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