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祭日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 86 周年,2023年12月13日是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为祭奠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深切缅怀抗战英烈的英雄事迹,落实“四史”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增强忧患意识及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力量,我校开展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
钟山花雨,千秋芬芳。
一九三七,祸从天降,
一二一三,古城沦丧。
侵华倭寇,掳掠烧杀,
尸塞街野,血染大江。
三十余万,六周屠亡。
人间地狱,国之大殇。
山河静默 勿忘国殇
为了让七十一中师生更好的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对牺牲的战士和百姓们表达怀念与敬意。2023年12月11日,我校特举行“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国家公祭日主题升旗仪式,让我们一起铭记历史,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结合国家公祭日主题,初23级U3班张子轩同学进行了“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的主题演讲,呼吁同学们作为新时代青少年,以青春之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
作为中学生,我们应当反省历史,谴责战争,呼唤和平,振兴祖国。作为中学生,我们今天唯有努力学习,振兴中华,使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才能最强有力地保护好祖国和人民!“勿忘国耻”才能更好地“振兴中华”!
铭记历史 守望和平
在12月11日的班会课上,各班对国家公祭日设立的意义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带领学生们回忆了侵华日军制造惨无人寰的南京大屠杀那不堪回首的历史,同学们懂得了只有记住这段灭绝人性的历史,才能珍视捍卫来之不易的和平,只有捍卫历史真相,才能守护和平和正义。历史悲剧决不能重演,我辈当勠力同心,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不懈努力!
南京大屠杀
背景
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至1945年9月2日结束,中国共经历了长达14年抗战。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七七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事件
七七事变后,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南京大屠杀是侵华日军公然违反国际条约和人类基本道德准则,是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无数暴行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一例之一。南京大屠杀期间,《纽约时报》《中央日报》《新华日报》等中外媒体,均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大量的揭露。
战后,中国国民政府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其中,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经调查判定,日军集体屠杀有28案,屠杀人数19万余人;零散屠杀有858案,死亡人数15万余人,总计死亡人数达30多万,制造了惨绝人寰的特大惨案。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2014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首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仪式。2015年10月9日,《南京大屠杀史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我们应该站在和平的大角度去审视历史,不应停留在狭隘的民族偏见上。当我们再次祭奠数十万无辜的冤魂时,我们不应只记忆仇恨,而应该记取教训。持续六周的南京大屠杀使数十万鲜活的生命化为乌有,这成为中国历史乃至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绝人寰的一页。
几十年的战争,有多少同胞血洒在战场上,有多少英雄不返回,多少文明成果付之一炬?南京大屠杀的30万人,圆明园如今的断壁残垣。从1840年到1949年的百年屈辱抗争史,遭受了伤亡和直接或间接财产损失。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这个口号一直在耳边回响,我们不应忘记先烈们坚韧不拔的牺牲精神,为作出了大规模的牺牲,我们不能忘记战争的残酷。狼牙山的五位英雄英勇牺牲,杨靖宇吃草皮棉絮孤身战斗,赵一曼受严刑逼供仍然不说一字,最终壮烈牺牲。那用英雄的生命换来的和平啊!
南京大屠杀中的庇护神
习近平主席在首个国家公祭日讲到:“令人感动的是,在南京大屠杀那些腥风血雨的日子里,我们的同胞守望相助、相互支持,众多国际友人也冒着风险,以各种方式保护南京民众,并记录下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他们中有德国的约翰·拉贝、丹麦的贝恩哈尔·辛德贝格、美国的约翰·马吉等人。对他们的人道精神和无畏义举,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命运与共
——约翰·拉贝家族与中国
“中国人纪念拉贝,是因为他对生命有大爱、对和平有追求。”这是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中对约翰·拉贝的高度评价。1947年12月至1938年初,拉贝领导的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以3.86平方公里的区域保护了25万多中国人,使拉贝成为中德友谊的代表性人物。直到南京恢复平静,难民们被安排妥当,拉贝才离开中国。回国后,拉贝在德国发表了多次演说,讲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并向希特勒递交了记录暴行的胶片。拉贝也因揭露日军罪行而被纳粹迫害。拉贝所著的《拉贝日记》于1997年出版,被译为中、英、日、德四种语言,是近年发现的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中数量最多、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史料,具有别人难以代替的特殊作用。
拉贝的壮举,是拯救生命、休戚与共的大爱精神,是和衷共济、爱好和平的道义担当。这份友谊,仍在拉贝家族与中国人民之间续写新的篇章。
2020年3月底,新冠肺炎在德国肆意的时候,中国驻德国馆收到一个求助信,写信的是一个德国海德堡医院的普通医生,以私人名义给中国驻德国大使吴恳写信求援,急需一批抗疫药品。大使馆收到信后对此非常重视,中国外交部与国家工信部紧急行动,特事特办,顺利把药品送到了这个医生的手上。这次援助行动被认为是中国对外救援中,一次最特别的救援,一次最快的紧急援助。这位普通的医生就是约翰·拉贝的孙子托马斯·拉贝。
“金陵永生”
——明妮·魏特林
明妮·魏特林一位长期在中国从事基督教教育事业的女性。在她的领导下,利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校园建立了专门收留妇女儿童的难民收容所。魏特林日记记录了从1937年8月至1940年4月前后两年多时间里的生活经历。该日记的主要内容包括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难民收容所内发生的日军暴行,还记载了中国难民在收容所内的日常生活,以及魏特林亲历暴行后心态的变化过程。1999年,日记的日文节译本出版。2000年,中文全译本出版。
“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黄玫瑰
——纪念南京的“丹麦英雄”
1937年底,26岁的辛德贝格前往南京江南水泥厂工作,亲身经历了南京沦陷,见证了日军疯狂大屠杀。面对日军的疯狂大屠杀,他没有退缩,而是利用外国人的身份,与德国同事卡尔·京特在江南水泥厂周边设立难民营和难民医院,庇护并救治了约2万名中国难民。
当年受助的难民尊称他“丹国辛先生”,赞许他在南京的“见义勇为”之举。他们不顾危险,为难民营采购食品和药品。同时记录了许多日军罪行,向国际社会揭露日军在南京实施大屠杀的暴行。
“假如再活一次,还是要为中国人服务”
——约翰·马吉
1912年约翰·马吉作为牧师被美国圣公会派往中国传教。南京大屠杀期间,约翰·马吉与其他留在南京的外籍人士一起救助和保护中国难民。他冒着生命危险,拍摄了长达105分钟的真实记录南京大屠杀的原始影像。镜头中,日军的坦克正疯狂地炮击南京城,机关枪正对着成群的市民扫射,被烧焦的尸体惨不忍睹。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唯一动态影像,是证明南京死难者的唯一影像实物。
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时,马吉作为证人向法庭陈述了他在南京亲历的种种日军暴行。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日之铭记,不是宣扬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 为鉴,牢记这段屈辱与奋起的民族记忆,凝聚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更加奋发有为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西安市第七十一中学
2023年12月13日
图片来源:政教处
编辑制作 | 王 佳
审核校对 | 张 涛 黄 瑛 李 荣
核发 | 姚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