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辩”微观    “辨”微知著

能源
创建于2023-12-12
阅读 319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陇原名师邸光琦初中化学工作室

2023年秋第四次线上研讨

  前言: 

       从微观视角认识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物质微粒观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学基本观念,它的形成对于学生理解和解释宏观的事实和现象、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了解化学符号的意义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物质微粒观的建立是学生开启化学之门的基础。物质微粒观的核心是微粒作用观,即不同层次的微粒本身是有结构的,微粒结构就是内部微粒间作用的结果。物质变化是微粒间的“强”相互作用代替“弱”相互作用。

       培养学生持久的微粒观,必须培养学生的三重表征: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既是化学反应的重要表征方式,更是化学概念和知识的有效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为了保证研讨活动的有序开展,按化学工作室导师组的安排,导师张能源在活动前一周就在线上公布了研讨主题、方案和研讨素材。提醒工作室导师、成员认真研读,联系自己教学化学微观离子类题例的学情积极反思。

  庄子天下篇中说:“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是说一尺长的木棍,每天取其一半,永远也取不尽。墨子也说:“非半弗,则不动,说在端”,是说木棍砍到最后已经不能再一分为二的时候,就是它的“端”。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当物质不能再一分为二的时候,就是微观的粒子、微观的反应、微观的符号。培养学生持久的微粒观,始于学生三重表征的培养:宏观—微观—符号。因为三重表征既是化学反应的重要表征方式,更是化学概念和知识的有效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2023年12月12日上午8时30分,工作室全体成员在线上如期开展了主题:百“辩”微观  “辨”微知著的研讨。

  工作室成员准备充分,活动中积极探讨,踊跃发言,依据个人在课堂教学中的见解,从课程标准核心素养角度四个方面入手:一 形成化学观念;二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三.积极体验科学探究与实践;四.形成科学态度与责任。总结了初中化学各章节中涉及的微观知识点!季国荣导师归纳出微观示意图的常见题型。

  对于如何实现从“宏观”物质的学习迁移到“微观”粒子的形成,工作室成员以郭有鑫、苏文琦、杨忠霞老师为代表形成共识:以模型为载体,制作中建构微粒观。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心中微观粒子的“模样”做成模型,搭建宏观物质与微观模型的桥梁。通过学生对分子模型的拆分过程理解分子中原子的排列和构成,同时对化学反应和微观粒子建立初步的认识。在实际教学中,学会借助图片、动画、模型、视频等数字资源,结合课本中的化学知识、化学概念,从学生熟知的物质入手,逐步培养学生形成微粒观。导师安陆庆、赵子嵩,姜春艳对大家的发言表示肯定,并针对研讨中个别老师的问题进行了指导和解答。

  工作室成员陈森堂、高正茂、陈多霞,朱煜等老师就关于微观示意图问题的解决提出自己的见解,课堂上引导同学们认真读题看图,步骤上遵循:一消(前后相同的微粒及个数勾消);二定(根据原子构成确定分子化学式或者化学方程式);三写(写出化学式或化学方程式);四判(判断物质种类、反应类型、分子个数比等)

  研讨活动末,导师季国荣分享了近四年武威市中考化学试卷中对微观知识考察的题型,提醒大家活动后再阅读,再研究。导师张能源肯定了大家边教边研而付出的辛勤努力,总结此次线上研讨活动基于核心素养,实现了“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相互转化和知识迁移,达到了抛砖引玉的效果。

  同时也对今后探讨提出更高要求:希望大家勤研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尝试提高理念高度,就如何实现“知识文本”的教学转向“观念建构”的教学,从而体现化学微粒观,变化观、分类观的理念多学习、多交流、多分享。

策  划:工作室导师组

图  文:张能源  朱   煜  杨忠霞  王开贤 王发强  邸德志

初  审:张能源  安陆庆  姜春燕  赵子嵩

终  审:季国荣

阅读 319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