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二小“名校+”:大家成长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三数组研讨与交流

赵瑞雪
创建于2023-12-12
阅读 30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扎根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两位老师都做到了这点。

       李宛儒老师执教的《年 月 日》这节课,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学生参与积极,兴趣浓。教师重视课堂常规,组织教学扎实有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自主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主动探索发现新知,体验了自主探索的乐趣,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享受了成功的喜悦。

   

  李老师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李老师首先通过谈话问"制作2024年的日历需要知道什么?"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几乎天天接触时间的有关知识,需要关注的是,不同的学生在这方面的积累是有差异的。尤其,学生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应该也是非系统的,模糊的、甚至也可能有错误的理解,这些都为他们接下来学习年、月、日做准备。

  李老师尊重学生的独立思维,让学生体验研究的乐趣。李老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去发现知识;让学生通过交流与合作,产生思维的碰撞,去深化理解知识。

  李老师在关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年历卡,在学生观察发现,找出大月、小月、2月特殊月份以及每4年一个闰年,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什么是周长》一课,这属于一节概念课,教材编排不揭示严格的定义,但要求通过教学理解周长的含义,从整体上来看, 赵瑞雪老师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通过观察和实践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亲自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这样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很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建立表象,理解概念。切实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本节课教师首先创设了一个情境﹣﹣先观察蚂蚁运动,再摸数学课本封面的一周,然后描树叶的轮廓,在学生摸一摸,描一描,说一说活动中,让学生初步感知理解树叶的周长。

  紧接着教师创设了第二个活动情境:指一指、说一说平面图形的周长,让学生认识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在充分的体验中,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感悟周长的实际含义,建立丰富的表象,从而达到理解周长的意义,达到第一个教学目标。在理解了概念的基础上,教师创设了第三个活动情境,测量并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活动有明确的目标。同时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地体现了新课标中提倡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新的理念。

  本节课赵瑞雪老师实现了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到底什么是周长呢?在学生充分认识和感知的的基础上用数学语言加以概括,实现了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另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学生在充分理解了周长的含义的基础上,让学生测量并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不同计算方法,学生们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实现了第二个教学目标,为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引导学生把数学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这是每一位教师努力的方向。

                              供稿:赵瑞雪

                              供图:三数组

                              审核:武小群

阅读 30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