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德知识及其学科为载体,通过教学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并牢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能独立思考,不容置疑,靠说服、规劝、奖惩,将道德灌输给学生,令他们无条件接受这些内容。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特别注重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设计活动时,教师要走进儿童世界、走进儿童心灵、尊重他们的人格和独特的心理感悟和体验,成为孩子的朋友,引导他们更好地成长。教师从生活中选择素材,要精心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喜闻乐见的活动,激发孩子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体验、主动感悟,在活动中,让学生自然接受情感的熏陶和道德的教化,内化为学生的个人需要。眼下正值秋收时节,学生利用节假日陪同大人一起到地里去秋收,通过刨土豆、掰玉米、捡谷穗等不同的田间劳动,体验到收获的快乐和生活的不易,明白“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惯。
第五、提倡体验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堂的主要组织形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准确定位,合理把握自己的角色特点,当好“指导者”“支持者”“合作者”,要建立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学《变废为宝有妙招》时,先从教材提供的废物再利用方法入手,再到身边的生活中去寻找废物利用、变废为宝的创意。培养学生改造再利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支持者、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参与者,应当做好组织筹划工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具有开发的选择余地的学习资源,创设造学生情况合理安排,确保都能积极投入活动,并在活动中真正得到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规则意识,帮助学生形成理性思维,树立责任担当意识。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完成《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理念要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