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起源
本周是我们大一班小朋友进行泥工坊的活动周。大家陆续来到之后,简单商讨了一下大家的活动内容,就开始拿着泥巴进行操作。小冯捏了一朵花花🌼,月月看着也跟着做了一个。 溪溪做了个棒棒糖🍭,还有几个男孩子,把手里的泥巴搓来团去,似乎还没有想好要做什么。
教师提问:我们手里的作品都很好看,但是也都比较简单。我们会做一些立体的作品吗?比如你有没有想做的立体作品?
小朋友睁大眼睛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有的重复的说着自己手里的作品,有的默不作声。
针对孩子们的表现,教师进行一个思考:
为什么孩子们的泥工活动看似有想法和规划、但是作品完成都是平面的简单形状呢?
班级里孩子的泥工操作水平处于什么阶段?
都是以什么游戏形式为主呢?
带着问题,在功能室游戏结束之后,教师对全班小朋友发起了一次关于泥工活动的谈话。
默默说:我不会玩儿泥巴
涵讲:我觉得这个没有轻粘土好玩儿,还硬梆梆的~
毛的想法:我只喜欢把陶泥放在手心里,搓来搓去
问题梳理
孩子们说了很多关于泥工的想法。从孩子们的表述中能够发现,孩子们眼中的泥工活动和轻粘土活动内容上相差无几,甚至从作品呈现来说还没有轻粘土作品更加丰富、精致。对泥工整体来说、能力和想法上,呈空白状态较多。所以针对大一班小朋友泥工材料的操作,预进行一次有计划的活动。ma
首先,教师带孩子们重新认识了一遍泥工房里的陶泥——黑陶泥、红陶泥、白陶泥。了解每种陶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在开展活动前,教师也做了一些小小的功课。比如,他们都可以用来制作,但是因为硬度不同,白陶泥、红陶泥适合上色、装饰、拉胚。黑陶泥硬度稍强,适合做塑形,烘烤。不过后期容易干裂。
当然,除了我们泥工坊里的三种,还有灰陶、黄陶、高白。
其次,欣赏陶艺作品,激发幼儿创作兴趣。
最后,寻找我们生活中的陶艺。通过集体讨论和分享,我们了解到、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是陶艺作品——花瓶、罐子、碗,瓶子等。
讨论了这么多,我们要开启陶泥之旅啦~
在开始之前,教师并没有着急鼓励每个孩子都着急去做作品,而是通过小组合作制作来激发孩子们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成就感。
先让孩子们小组集体选择一个想完成的作品,然后分工合作,进行初步的操作。
图片讨论 激发兴趣
老师和孩子一起搜集了很多照片、经过投票、选出了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几个作品。分别是泥塑坦克、孔雀、小房子。
下面我们就开始动起来啦。
各自分配 分工合作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我们将一个泥塑作品分成几部分,主体、部件、细节装饰。孩子们各自领取感兴趣的部分、开始制作。
在玩游戏的过程当中,有小朋友提出问题“老师我的陶泥有点粘,怎么办?”,“老师,我的陶泥有点干、粘不到一起怎么办?”
后来、我们一边操作,一边解决问题。涵说:可以像揉面团一样、黏的放点陶土,干了放点水”。尝试了之后、我们发现:原来生活中很多道理是相通的,真的可以成功调节陶泥的干湿度。
成品完成 体验成就
摔、搓、团、压 技巧掌握
投入工具 搭配操作
自然辅材 创意制作
活动反思
《指南》中提出:“创设一个轻松、宽松的环境,支持、鼓励幼儿参与游戏交流活动。
再探泥技的过程中,孩子提出问题的关键,去思考、去发现,自主进行探索。
通过一次次的尝试和经验的分享,引导和帮助幼儿整理、提升了泥塑制作的经验
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泥塑创作,有效激发了幼儿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意愿,体现陈鹤琴老先生提出的“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理念。玩泥是孩子的天性,通过与泥的相遇,他们用稚嫩的双手自由创作出一个个天真烂漫的泥塑世界。以泥为媒,幼儿不断探究和思考、体验和感受,同时也收获了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机会,进而收获了通向智慧大门的金钥匙。
后期活动计划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陶泥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幼儿喜欢捏捏、搓搓、团团、拼拼,并乐在其中。玩泥,也是一项锻炼孩子手部精细动作和视觉、触觉的活动。小小的陶泥,蕴涵着孩子们无限的创意,陶泥活动我们会继续期待孩子们的成长和变化、期待他们更加大胆构思,发挥奇思妙想。
1、学习擀泥、刻画压印
2、盘泥条
3、制作简单成品《小熊》
4、制作花盆
5、制作碗盘+上色
6、尝试拉胚机操作+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