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记九江小学八里湖校区六(1)中队主题队会活动

.
创建于2023-12-12
阅读 199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2023年12月11日,九江小学八里湖校区六(1)中队开展了一场难以忘怀的队日活动——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

今天的队会活动由第三小组展示,从介绍大英博物馆背景、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国宝、文物归还“道阻且长”的原因、观看短视频《逃出大英博物馆》点亮我们的家国情怀、主题活动有奖问答等几个环节带领同学们一同走进大英博物馆。

活动开始,通过文字和图片的介绍了解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从何而来?据大英博物馆介绍,馆藏的中国文物是通过馈赠、遗赠、购买、交换等多种方式收藏,但其来源只有两个:一是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的疯狂掠夺;二是清末民国时期的盗墓销赃和清朝皇室私卖,最后导致这些文物流失国外。


在该博物馆中国馆的入口处写着这样一段话:“中国人创造了世界上最广泛最持久的文明。他们的语言在近4000年的时间里,以同样的方式说和写,他们辽阔的国家联系在一起,表达了一种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统一文化。”

接下来介绍了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大英博物馆这些琳琅满目的中国文物,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又刻有沉重的历史烙印。从新石器时代的玉琮、玉斧,商周的青铜器,秦汉时期的铜镜、陶器、漆器、铁剑,到唐宋的瓷器,明清的金玉制品……这里的藏品几乎囊括了所有艺术类别,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

其中,很多文物都是绝世珍藏。所谓的大英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就有3件来自中国,分别是《女史箴图》、敦煌壁画和大维德花瓶。

而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唐摹本,是当今世界现存最早的中国绢画。这幅画在1900年被从颐和园抢走,1903年大英博物馆仅花了25英镑购入,现在成了镇馆之宝。


文物归还之旅困难重重。通过观看短片《逃出大英博物馆》诠释了中国人渴望文物归还的家国情怀,为同学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触动,也为我们如何更好地保护文物、传承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文物归还“道阻且长”,但中国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脚步从未停止。

活动最后,围绕这次主题内容进行了有奖问答。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给了学生们不一样的文化感受,进一步坚定了全体成员的爱国信念, 也使同学们关注到了流失海外的文物,提醒了同学们落后就要挨打这一事实,激发当代少先队员的民族担当和时代担当,增强了同学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国家的繁荣昌盛是我们青少年肩负的使命,我们要以此为动力,为国家的复兴做出贡献。

文物是文明的印记,件件国宝,是那段屈辱历史的见证者,也期盼着能够回归祖国的那一天!

阅读 199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